秘魯馬丘比丘一南美游(十七)
D17,2019/12/21周四雨 1,登馬丘比丘古城山馬丘比丘 (Machu Picchu ),位於現今的 秘魯 (Peru)境內 庫斯科 (Cuzco) 西北 75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為熱帶叢林所包圍,是 秘魯 著名的前 哥倫布 時期印加帝國建於約公元1500年的遺跡,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馬丘比丘 游覽路線是單行線(順時針行)。從 馬丘比丘 景區大門進去,游客靠左側路上山,直上到 馬丘比丘 古城相鄰山的山頂,在高出古城百十米處,下行進入古城大門。穿行 馬丘比丘 古城限定的游覽線路後,走石階路下山,逐漸走出古城,從古城收票門離開。汽車站就在古城門前小廣場上。
馬丘比丘 在克丘亞語(Quechua)中為“古老的山”之義,也被稱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 哥倫布 時期的印加遺跡。 馬丘比丘 是 南美洲 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中心,也因此是 秘魯 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 天下著雨,拿出相機,套上相機防雨套。取出登山杖,組裝好雙杖,四肢驅動,開始登山。
在山頂上 馬丘比丘 的懸崖邊,人們可以欣賞到落差600米直到烏魯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應,人們可以嚼古柯葉或muña——一種有香味的、多項功效超過青黴素的野草。 沿途是梯田,石牆和 石台 階,全部是石頭構築。走了沒有多遠,導游過來告訴我:你的登山杖不能用,因為杖頭是尖的,有損泥路面。沒辦法,誰讓我靠近公園管理人拍照了,讓他看了個存細。再看游客們的登山杖都有塑膠 包頭 ,是柏油路面的登山杖。沒有四輪驅動,只靠雙腿上山,對我的體力是一個考驗,因為在 庫斯科 己有高原反應了,不能大意,慢慢登山吧。
絕佳的地理位置使 馬丘比丘 成為了理想的軍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經是軍事機密。
由於獨特的位置、地理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1911年), 馬丘比丘 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誌。在1983年, 馬丘比丘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 人們認為 馬丘比丘 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 西班牙 征服 秘魯 時都有人居住。 考古發現(加上對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讀)顯示 馬丘比丘 並非普 通城 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休養場所(類似 羅馬 莊園)。圍繞著庭院建有一座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據估算,在 馬丘比丘 居住的人數,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不知是否包括牢獄中的囚犯),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就更少了。 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據說 馬丘比丘 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 1913年, 美國 國家地理雜誌曾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 馬丘比丘 ,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註。 馬丘比丘 距印加帝國都城 庫斯科 120公里左右,建在距烏魯班巴河面2400米高的山脊上,全城面積約9萬平方米。 智利 著名詩人聶魯達曾在他的長詩《 馬丘比丘 之巔》中寫道:“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築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 據推測, 馬丘比丘 即建於15世紀印加帝國開始擴張的帕查庫蒂統治時期, 馬丘比丘 古城遺址外圍是層層梯田形成的農業區,城區則由200座建築和109個連接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組成。 城內規劃井然,北部多為莊嚴的宮闕神殿,南部是作坊、居室和公共場所。(抱歉,整個南美行程,我始終都需辨別南北西東,因為太陽中午在北面)。印加人稱自己為“太陽的子孫”,他們將太陽視作“燃燒的火鷹”,渴望用“拴日石”將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太陽永遠留在天上。直到今天,對太陽的崇拜仍在印加民間流傳。在這座古城關於太陽崇拜的建築也隨處可見。 雨中 馬丘比丘 ,雲霧籠罩,視野很短,這種天氣游 馬丘比丘 山城,真的太可惜了。 走著走著,雲霧忽濃忽薄,古城則忽隱忽現。老天真要雲飛霧散了嗎? 遺跡構造
按照考古學家的劃分, 馬丘比丘 有三個組成部分:神聖區、南邊的通俗區、祭司和貴族區(居住區)。在神聖區里獻給最偉大的太陽神Inti的“Intiwatana”、“太陽廟”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學價值的主要寶藏。 在居住區中有一部分是專屬於貴族們的,這裡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個緩坡上;Amantas(智者)們的住宅有紅色的牆,amp;Ntilde;ustas(王子)們住宅則有著梯型的房間。 在主城堡中還有一片區域是專門關押和懲戒犯人的監獄。石頭建造的紀念陵墓是宗教儀式和獻祭犧牲的場所,裡面的空間呈拱形,牆壁上還有雕刻。 走一段路後,感到累,坐在石頭上喘口氣,歇個腳。眼尖的團友立即抓拍下來。 雲霧撩繞,更增加了古城的神秘感。 巨石徹成的梯田牆,一層層到山頂。 梯田牆與石塊路 羊駝草場 有羊駝在散養 山上有家養的二種羊駝 終於走到最高處,來到古城臺階路,可以下到 馬丘比丘 古城了。 2,馬丘比丘古城鳥瞰
馬丘比丘 在克丘亞語(Quechua)中為“古老的山”之義,也被稱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 哥倫布 時期的印加遺跡。 馬丘比丘 是 南美洲 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中心,也因此是 秘魯 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 天下著雨,拿出相機,套上相機防雨套。取出登山杖,組裝好雙杖,四肢驅動,開始登山。
在山頂上 馬丘比丘 的懸崖邊,人們可以欣賞到落差600米直到烏魯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應,人們可以嚼古柯葉或muña——一種有香味的、多項功效超過青黴素的野草。 沿途是梯田,石牆和 石台 階,全部是石頭構築。走了沒有多遠,導游過來告訴我:你的登山杖不能用,因為杖頭是尖的,有損泥路面。沒辦法,誰讓我靠近公園管理人拍照了,讓他看了個存細。再看游客們的登山杖都有塑膠 包頭 ,是柏油路面的登山杖。沒有四輪驅動,只靠雙腿上山,對我的體力是一個考驗,因為在 庫斯科 己有高原反應了,不能大意,慢慢登山吧。
絕佳的地理位置使 馬丘比丘 成為了理想的軍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經是軍事機密。
由於獨特的位置、地理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1911年), 馬丘比丘 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誌。在1983年, 馬丘比丘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 人們認為 馬丘比丘 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 西班牙 征服 秘魯 時都有人居住。 考古發現(加上對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讀)顯示 馬丘比丘 並非普 通城 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休養場所(類似 羅馬 莊園)。圍繞著庭院建有一座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據估算,在 馬丘比丘 居住的人數,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不知是否包括牢獄中的囚犯),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就更少了。 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據說 馬丘比丘 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 1913年, 美國 國家地理雜誌曾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 馬丘比丘 ,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註。 馬丘比丘 距印加帝國都城 庫斯科 120公里左右,建在距烏魯班巴河面2400米高的山脊上,全城面積約9萬平方米。 智利 著名詩人聶魯達曾在他的長詩《 馬丘比丘 之巔》中寫道:“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築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 據推測, 馬丘比丘 即建於15世紀印加帝國開始擴張的帕查庫蒂統治時期, 馬丘比丘 古城遺址外圍是層層梯田形成的農業區,城區則由200座建築和109個連接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組成。 城內規劃井然,北部多為莊嚴的宮闕神殿,南部是作坊、居室和公共場所。(抱歉,整個南美行程,我始終都需辨別南北西東,因為太陽中午在北面)。印加人稱自己為“太陽的子孫”,他們將太陽視作“燃燒的火鷹”,渴望用“拴日石”將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太陽永遠留在天上。直到今天,對太陽的崇拜仍在印加民間流傳。在這座古城關於太陽崇拜的建築也隨處可見。 雨中 馬丘比丘 ,雲霧籠罩,視野很短,這種天氣游 馬丘比丘 山城,真的太可惜了。 走著走著,雲霧忽濃忽薄,古城則忽隱忽現。老天真要雲飛霧散了嗎? 遺跡構造
按照考古學家的劃分, 馬丘比丘 有三個組成部分:神聖區、南邊的通俗區、祭司和貴族區(居住區)。在神聖區里獻給最偉大的太陽神Inti的“Intiwatana”、“太陽廟”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學價值的主要寶藏。 在居住區中有一部分是專屬於貴族們的,這裡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個緩坡上;Amantas(智者)們的住宅有紅色的牆,amp;Ntilde;ustas(王子)們住宅則有著梯型的房間。 在主城堡中還有一片區域是專門關押和懲戒犯人的監獄。石頭建造的紀念陵墓是宗教儀式和獻祭犧牲的場所,裡面的空間呈拱形,牆壁上還有雕刻。 走一段路後,感到累,坐在石頭上喘口氣,歇個腳。眼尖的團友立即抓拍下來。 雲霧撩繞,更增加了古城的神秘感。 巨石徹成的梯田牆,一層層到山頂。 梯田牆與石塊路 羊駝草場 有羊駝在散養 山上有家養的二種羊駝 終於走到最高處,來到古城臺階路,可以下到 馬丘比丘 古城了。 2,馬丘比丘古城鳥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