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軼事
↑溫哥華島 在 歐洲 旅行,不外乎從一個城堡到另一個城堡。北美城堡不多,可遇而不可求。在 溫哥華島 上就有這麼一處莊園,有位不忘本的老派紳士叫詹姆士·鄧斯繆爾(James Dunsmuir),家裡有礦,從繁忙的省長(Premier)位子上離休後又被女王任命為象徵性的省督(Lieutenant Governor)。無所事事的老鄧有著 蘇格蘭 血統,1906年,他找了幾位著名的設計師在 維多利亞 郊區建造了都鐸貴族風格的哈特利城堡( Hatley Castle)和花園( Hatley Park),成為 溫哥華島 上唯一一處 英國 和 歐洲 風味濃郁的私家莊園。 ↑首府地區 老鄧於1920年病故。1937年,鄧夫人去世。1940年,子女們將無人居住的莊園賣給了聯邦政府,只收取了75000美元,基本上屬於捐贈。當時二戰爆發, 加拿大 計劃將城堡用於 英國 王室避難之用,但王后很決絕,發了那句經典的倒推,聽者無不動容:“我不離開,孩子們也不離開;國王不離開,我也不離開;而國王絕不會離開。”女王媽媽(Queen Mother)的英語很地道,信念很頑強。
大女兒伊麗莎白承襲了這一遺傳,1952年登上寶座後,堅持不退,將 長子 查爾斯王子等成了一個園丁。 ↑首府地區 既然 英國 王室不來,皇家海軍於1940年底在這裡開辦了皇家軍事學院(Royal Roads Military College),直至1994年冷戰結束。1995年,聯邦政府將哈特利莊園借給了不列顛 哥倫比亞 政府,用於創辦 加拿大 皇家大學( Royal Roads University),年租金為兩塊錢加幣,而且3/4莊園的保養仍由 渥太華 買單。學校英文名稱中的“路”字沒有放在官方的中文譯名里,你懂的。 ↑首府地區 這就是傳說中的 加拿大 鵝,到處施肥,既不能抓來吃,又缺乏觀賞價值,還趕不走,知道南美氣候宜人,但人家不傻。 ↑首府地區 校園裡散養著幾隻孔雀,在草坪上自習時能夠隨手投喂通常在動物園裡才能見到的活物,也算是一種置身貴族莊園才有的體驗和格調吧。 ↑首府地區 英國 王室的新聞總在頭條附近徘徊,哈里和梅根要私奔 維多利亞 的傳言甚囂塵上,號稱“梅脫”(Megxit)。一個事業有成的 美國 妹子愛上了一個無緣王座的 英國 王子,然後她帶著他遠走高飛,享受民間的自由和歡愉,共同演繹一齣新時代的童話故事,這是好事,對楓葉國來說。 ↑首府地區 有一樁數十年來懸而未決的爭論一直困擾著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的決策者們,那就是為什麼不造一座橋或隧道將被海峽斷開的1號公路或17號公路接上呢?畢竟輪渡是上個世紀的科技。 ↑首府地區 原因之一是技術上的挑戰,海峽的跨度有20公里,水深達400米,而且處在地震帶。另外,除了給島 民和 游客帶來一些交通便利外,經濟上的收益極為有限。專家估計,過橋費至少要收取260加元才能保持收支平衡。而且,建設這條海上之路的成本貴得離譜,從最低的220億加元到475億,楓葉國不相信GDP。 ↑首府地區 還有一個障礙是要穿過 美國 海域,否則距離至少要增加10公里。雖然 加拿大 的船隻目前可以在 溫哥華島 附近的 美國 境內自由航行,但修建一條影響水路航道的固定建築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首府地區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 溫哥華島 不是 香港 ,如果變成一個關乎數百萬人口民生的項目,從 維多利亞 到 渥太華 ,都會是一路綠燈。那麼問題來了,這屆港人有魄力再造一個新 香港 嗎? ↑首府地區 溫哥華島 上的頭牌景點是布查德花園( Butchart Gardens)。這堪稱是 維多利亞 在被 溫哥華 打回原形之後斷尾求生的傑作。
1909年,水泥商羅伯特·布查德(Robert Pim Butchart)按照他領導的意思,開始將這裡的一座廢棄的露天採石場改造成一個沉浸式的花園。錯落有致的地形搭配精心設計的花卉植物,輔以異國情調的意式和日式花園,布查德花園一舉成為 加拿大 首屈一指的植物園。 ↑布查德花園 採石場被滿滿的觀賞性植被覆蓋,先挖後種,致富留名,兩不耽誤。 ↑布查德花園 布查德花園裡的噴泉, 日本 花園,和 意大利 花園。最後是一個龍的噴泉,來自 中國 蘇州 , 維多利亞 的姐妹城市。 ↑布查德花園 老布夫婦在1939年將布查德花園傳給了他們的孫子,孫子去世後,又傳給了自己的女兒。這位女主人不斷地給花園添加新的元素,每次去都會有驚喜。 ↑布查德花園 溫哥華島 面積與 臺灣 相仿,但並不多的人口集中在 維多利亞 。沿海岸上溯,還有成片高顏值的自然景觀等著登上朋友圈,包括 托菲諾 (Tofino)迷人的 白沙 和 阿爾伯尼港 (Port Alberni)壯觀的三文魚洄游。 ↑布查德花園 列治文的環海步道(West Dyke Trail)全長11.9公里,北邊可以觀看 溫哥華 國際機場繁忙的飛機起降,西面是灘塗濕地,有海鳥覓食,南端是 溫哥華 的漁人碼頭(Steveston Fisherman's Wharf),寧可吃過,不可錯過。 ↑West Dyke Recreational Trail 列治文其實是一個島,叫魯魯島(Lulu Island),被菲 沙河 (Fraser River)的兩條支流裹挾著衝進大海。魯魯這個名字頗為香艷,它來自一位叫魯魯·斯威特(Lulu Sweet)的舞女,這個藝名取得甜,過目不忘。但有華人將魯魯喚作鷺島,為了省去一字,背上不解風情的標簽。 West Dyke Recreational Trail漁人碼頭市場的規模不算大,但海產新鮮,價格親民,攤位放在船上而不是岸上也提升了逛魚市的趣味。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漁人碼頭在 溫哥華 的最南端,也是魯魯島的最南端,村名叫斯蒂夫斯頓( Steveston),1880年因一位叫斯蒂夫斯(William Herbert Steves)的家伙而得名,他是搬來這裡的第一戶白人家庭,而更早來的華人和 日本 人取的地名不是無法普及,就是沒有流傳下來。
因為地處菲 沙河 的入 海口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村民的致富套路逐漸清晰起來,一是造船修船,滿足漁業和運輸的需求,一是捕撈洄游的三文魚,做成罐頭賣給內地,一是漁村的本行——靠海吃海,捕魚捉蟹,然後就小康了。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傳說中的漁人碼頭是一個建在漁船碼頭上的魚市,大大小小的船隻停在各自的泊位,將新捕撈的各色海產就地出售。食客里有種說法,海魚長得越難看越好吃,可能是因為越深越難看的緣故,那裡能見度為零,不拼顏值。一圈轉下來,三文魚算是最等樣的了,其餘的都面目猙獰。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有一條主打海膽的船似乎看準了目標群體為 中國 顧客,將食用方法只用中文標出。要是可以直接送到嘴邊,恐怕會排隊。大個的10加元一隻,中個的5加元,小的10加元3個。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海膽可以長這麼大,平生還是第一次見到。十元不貴。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漁人碼頭的一邊是原佐治亞灣罐頭廠(Gulf of Georgia Cannery),現在是 加拿大 歷史遺址。這家1894年成立的罐頭廠曾經做到全省最大,80年代轉型成為一個歷史博物館,展覽當地漁民,尤其是 日本 移民的生活。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這棟小樓原來是 加拿大 皇家銀行的斯蒂夫斯頓分行,1963年改為診所,1979年成為了一個郵局,屋子的後面則作為斯蒂夫斯頓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村裡的網紅店之一,賣 羅馬尼亞 傳統窯烤麵包,就大師傅一人,能操國語,懷疑是娶了華人女子為妻。店容全木,很中世紀,可歸入黑暗料理一系。右下是老庫同我打招呼時的身段。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另一家讓人掉下巴的網紅店叫斯蒂夫斯頓披薩,我在這裡吃到了全球最誇張的海鮮披薩。店的門面其貌不揚,但店主不惜食材,可勁造的精神令人折服。一張餅上四頭龍蝦和四隻大蝦,再加上一層蝦仁熏魚,一年的定量全在這裡了。
牆上掛滿了大都是古典音樂家的人像,大概是提醒食客註意吃相。 ↑Steveston Pizza Company 回到 溫哥華 當夜,由於之前預訂的 溫哥華 公寓大廈的頂樓單元與愛彼迎( Airbnb )網頁上描述的房型不一致,退房後,竟然平價訂到了位於煤炭碼頭的 溫哥華 頂峰港濱酒店(Pinnacle Hotel Harbourfront),待走進空空蕩盪的大堂才知道,酒店的員工已經罷工數月了,不提供餐飲和清潔服務,游泳必須去對過的萬豪,接下來的三個晝夜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了。
下圖1是罷工者在酒店前門轉圈示威,亞裔員工比例相當高。圖2是酒店大堂掛了三層帷幔隔音,有種步入舞臺的興奮感。圖3和圖4是客房窗外的景觀,可以觀賞水上飛機起飛降落。 ↑溫哥華港灣品尼高酒店 酒店罷工後,雖然沒人做飯,但酒吧似乎是自助的。經理對罷工給客人所帶來的不便表示抱歉的辦法是——每天早上提供免費的星巴克簡餐。沒人吸塵換床單,自己照顧自己,這很環保。 溫哥華港灣品尼高酒店在酒店後門同兩位罷工者攀談了幾句,原來酒店老闆計劃將大樓轉讓給四季酒店集團,而員工們擔心會因此被解雇,所以要求資方將他們一起打包出售,這樣他們也就搖身一變,成為四季的員工。平心而論,的確是個值得追求的夢想。 溫哥華港灣品尼高酒店溫哥華 是這次游覽海岸山脈和落基山脈之行的起點和終點,它有著令人流連忘返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節奏,也不乏滿足味蕾的地道餐飲和新鮮海產。以華人的精明,將它作為移民北美的首選之地不是偶然的。
視頻優酷版: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QyNjI5MTMwNA==.html
寫到這裡才想好給這篇筆記取個什麼樣的標題。軼事是文藝地八卦,疏放地拾遺,你知道和不知道的 溫哥華 ,都在這裡了。 布查德花園美篇全文: https://www.meipian.cn/2i9jkft0
大女兒伊麗莎白承襲了這一遺傳,1952年登上寶座後,堅持不退,將 長子 查爾斯王子等成了一個園丁。 ↑首府地區 既然 英國 王室不來,皇家海軍於1940年底在這裡開辦了皇家軍事學院(Royal Roads Military College),直至1994年冷戰結束。1995年,聯邦政府將哈特利莊園借給了不列顛 哥倫比亞 政府,用於創辦 加拿大 皇家大學( Royal Roads University),年租金為兩塊錢加幣,而且3/4莊園的保養仍由 渥太華 買單。學校英文名稱中的“路”字沒有放在官方的中文譯名里,你懂的。 ↑首府地區 這就是傳說中的 加拿大 鵝,到處施肥,既不能抓來吃,又缺乏觀賞價值,還趕不走,知道南美氣候宜人,但人家不傻。 ↑首府地區 校園裡散養著幾隻孔雀,在草坪上自習時能夠隨手投喂通常在動物園裡才能見到的活物,也算是一種置身貴族莊園才有的體驗和格調吧。 ↑首府地區 英國 王室的新聞總在頭條附近徘徊,哈里和梅根要私奔 維多利亞 的傳言甚囂塵上,號稱“梅脫”(Megxit)。一個事業有成的 美國 妹子愛上了一個無緣王座的 英國 王子,然後她帶著他遠走高飛,享受民間的自由和歡愉,共同演繹一齣新時代的童話故事,這是好事,對楓葉國來說。 ↑首府地區 有一樁數十年來懸而未決的爭論一直困擾著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的決策者們,那就是為什麼不造一座橋或隧道將被海峽斷開的1號公路或17號公路接上呢?畢竟輪渡是上個世紀的科技。 ↑首府地區 原因之一是技術上的挑戰,海峽的跨度有20公里,水深達400米,而且處在地震帶。另外,除了給島 民和 游客帶來一些交通便利外,經濟上的收益極為有限。專家估計,過橋費至少要收取260加元才能保持收支平衡。而且,建設這條海上之路的成本貴得離譜,從最低的220億加元到475億,楓葉國不相信GDP。 ↑首府地區 還有一個障礙是要穿過 美國 海域,否則距離至少要增加10公里。雖然 加拿大 的船隻目前可以在 溫哥華島 附近的 美國 境內自由航行,但修建一條影響水路航道的固定建築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首府地區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 溫哥華島 不是 香港 ,如果變成一個關乎數百萬人口民生的項目,從 維多利亞 到 渥太華 ,都會是一路綠燈。那麼問題來了,這屆港人有魄力再造一個新 香港 嗎? ↑首府地區 溫哥華島 上的頭牌景點是布查德花園( Butchart Gardens)。這堪稱是 維多利亞 在被 溫哥華 打回原形之後斷尾求生的傑作。
1909年,水泥商羅伯特·布查德(Robert Pim Butchart)按照他領導的意思,開始將這裡的一座廢棄的露天採石場改造成一個沉浸式的花園。錯落有致的地形搭配精心設計的花卉植物,輔以異國情調的意式和日式花園,布查德花園一舉成為 加拿大 首屈一指的植物園。 ↑布查德花園 採石場被滿滿的觀賞性植被覆蓋,先挖後種,致富留名,兩不耽誤。 ↑布查德花園 布查德花園裡的噴泉, 日本 花園,和 意大利 花園。最後是一個龍的噴泉,來自 中國 蘇州 , 維多利亞 的姐妹城市。 ↑布查德花園 老布夫婦在1939年將布查德花園傳給了他們的孫子,孫子去世後,又傳給了自己的女兒。這位女主人不斷地給花園添加新的元素,每次去都會有驚喜。 ↑布查德花園 溫哥華島 面積與 臺灣 相仿,但並不多的人口集中在 維多利亞 。沿海岸上溯,還有成片高顏值的自然景觀等著登上朋友圈,包括 托菲諾 (Tofino)迷人的 白沙 和 阿爾伯尼港 (Port Alberni)壯觀的三文魚洄游。 ↑布查德花園 列治文的環海步道(West Dyke Trail)全長11.9公里,北邊可以觀看 溫哥華 國際機場繁忙的飛機起降,西面是灘塗濕地,有海鳥覓食,南端是 溫哥華 的漁人碼頭(Steveston Fisherman's Wharf),寧可吃過,不可錯過。 ↑West Dyke Recreational Trail 列治文其實是一個島,叫魯魯島(Lulu Island),被菲 沙河 (Fraser River)的兩條支流裹挾著衝進大海。魯魯這個名字頗為香艷,它來自一位叫魯魯·斯威特(Lulu Sweet)的舞女,這個藝名取得甜,過目不忘。但有華人將魯魯喚作鷺島,為了省去一字,背上不解風情的標簽。 West Dyke Recreational Trail漁人碼頭市場的規模不算大,但海產新鮮,價格親民,攤位放在船上而不是岸上也提升了逛魚市的趣味。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漁人碼頭在 溫哥華 的最南端,也是魯魯島的最南端,村名叫斯蒂夫斯頓( Steveston),1880年因一位叫斯蒂夫斯(William Herbert Steves)的家伙而得名,他是搬來這裡的第一戶白人家庭,而更早來的華人和 日本 人取的地名不是無法普及,就是沒有流傳下來。
因為地處菲 沙河 的入 海口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村民的致富套路逐漸清晰起來,一是造船修船,滿足漁業和運輸的需求,一是捕撈洄游的三文魚,做成罐頭賣給內地,一是漁村的本行——靠海吃海,捕魚捉蟹,然後就小康了。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傳說中的漁人碼頭是一個建在漁船碼頭上的魚市,大大小小的船隻停在各自的泊位,將新捕撈的各色海產就地出售。食客里有種說法,海魚長得越難看越好吃,可能是因為越深越難看的緣故,那裡能見度為零,不拼顏值。一圈轉下來,三文魚算是最等樣的了,其餘的都面目猙獰。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有一條主打海膽的船似乎看準了目標群體為 中國 顧客,將食用方法只用中文標出。要是可以直接送到嘴邊,恐怕會排隊。大個的10加元一隻,中個的5加元,小的10加元3個。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海膽可以長這麼大,平生還是第一次見到。十元不貴。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漁人碼頭的一邊是原佐治亞灣罐頭廠(Gulf of Georgia Cannery),現在是 加拿大 歷史遺址。這家1894年成立的罐頭廠曾經做到全省最大,80年代轉型成為一個歷史博物館,展覽當地漁民,尤其是 日本 移民的生活。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這棟小樓原來是 加拿大 皇家銀行的斯蒂夫斯頓分行,1963年改為診所,1979年成為了一個郵局,屋子的後面則作為斯蒂夫斯頓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村裡的網紅店之一,賣 羅馬尼亞 傳統窯烤麵包,就大師傅一人,能操國語,懷疑是娶了華人女子為妻。店容全木,很中世紀,可歸入黑暗料理一系。右下是老庫同我打招呼時的身段。 ↑史蒂夫斯頓古漁村 另一家讓人掉下巴的網紅店叫斯蒂夫斯頓披薩,我在這裡吃到了全球最誇張的海鮮披薩。店的門面其貌不揚,但店主不惜食材,可勁造的精神令人折服。一張餅上四頭龍蝦和四隻大蝦,再加上一層蝦仁熏魚,一年的定量全在這裡了。
牆上掛滿了大都是古典音樂家的人像,大概是提醒食客註意吃相。 ↑Steveston Pizza Company 回到 溫哥華 當夜,由於之前預訂的 溫哥華 公寓大廈的頂樓單元與愛彼迎( Airbnb )網頁上描述的房型不一致,退房後,竟然平價訂到了位於煤炭碼頭的 溫哥華 頂峰港濱酒店(Pinnacle Hotel Harbourfront),待走進空空蕩盪的大堂才知道,酒店的員工已經罷工數月了,不提供餐飲和清潔服務,游泳必須去對過的萬豪,接下來的三個晝夜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了。
下圖1是罷工者在酒店前門轉圈示威,亞裔員工比例相當高。圖2是酒店大堂掛了三層帷幔隔音,有種步入舞臺的興奮感。圖3和圖4是客房窗外的景觀,可以觀賞水上飛機起飛降落。 ↑溫哥華港灣品尼高酒店 酒店罷工後,雖然沒人做飯,但酒吧似乎是自助的。經理對罷工給客人所帶來的不便表示抱歉的辦法是——每天早上提供免費的星巴克簡餐。沒人吸塵換床單,自己照顧自己,這很環保。 溫哥華港灣品尼高酒店在酒店後門同兩位罷工者攀談了幾句,原來酒店老闆計劃將大樓轉讓給四季酒店集團,而員工們擔心會因此被解雇,所以要求資方將他們一起打包出售,這樣他們也就搖身一變,成為四季的員工。平心而論,的確是個值得追求的夢想。 溫哥華港灣品尼高酒店溫哥華 是這次游覽海岸山脈和落基山脈之行的起點和終點,它有著令人流連忘返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節奏,也不乏滿足味蕾的地道餐飲和新鮮海產。以華人的精明,將它作為移民北美的首選之地不是偶然的。
視頻優酷版: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QyNjI5MTMwNA==.html
寫到這裡才想好給這篇筆記取個什麼樣的標題。軼事是文藝地八卦,疏放地拾遺,你知道和不知道的 溫哥華 ,都在這裡了。 布查德花園美篇全文: https://www.meipian.cn/2i9jkf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