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家人去旅行——法國瑞士10天自駕旅拍之旅
拍完盧浮宮已經到了黃昏,夕陽照在盧浮宮上,金碧輝煌。
結束了一天的拍攝,打uber回酒店休息,在酒店附近找了一家叫做“日出”的中餐館,可以炒菜,也可以快餐,味道很棒,也是 溫州 人開的,父母孩子出門在外吃不慣西餐,還是吃中餐更合適。點五菜一湯,價格合適。老闆人很熱情,在 巴黎 待了20多年了,孩子屁股紅了,她向我們推薦了當地藥店的寶寶藥膏。說真的, 法國 藥店的東西確實好,這個藥膏才給孩子塗了一遍,屁股立馬就不紅了,我們又屯了好幾隻,又買了其他一些必備的藥膏,包括去刀傷的藥,寶寶潤膚霜,還有去痘痘痘印的。 吃完晚餐後,就回酒店休息了,折騰了一天,辛苦爸媽老公和孩子了。
Day3隨著太陽的升起,又是美好的一天。今天的任務依舊還是拍攝,吃個早飯補充體力。
每次都是7點起,但是磨磨蹭蹭,折騰完孩子都是10點出門,帶孩子出門真是累並快樂著。還好我們家兩個孩子還算聽話,小推車可以容納他們倆,這樣比較輕鬆。
吃完早飯後打車到莎士比亞書店。1919年由 美國 人西爾維亞·畢奇(Sylvia Beach )女士開辦,書店專營英文為主的書刊雜誌,同時也是提供借閱的圖書館,書籍都是印刷質量很好的版本,以及當時的很多禁書,書店迅速吸引了一大批流連在 巴黎 的英美文化人光顧,甚至整天泡在裡面。
海明威、喬伊斯、龐德、菲茨傑拉德夫婦都在這裡花掉了大把時間。喬伊斯更是每天從早到晚一屁股坐在這裡不停的抽煙喝威士忌,同時寫他的《尤利西斯》,直到畢奇女士出面把這部 20 世紀的天書出版,隨後這本書就在英美遭禁,《尤利西斯》變成了書店的內刊,全世界的文學青年們和刺兒頭們都把莎士比亞書店奉為不畏強權維護文學的聖地。
二戰期間德軍占領 巴黎 ,一個 德國 軍官想買走書店里最後一本喬伊斯的《芬妮根守靈夜》,被畢奇女士拒絕,結果書店被查封。德軍潰敗撤出 巴黎 時,海明威嚷嚷著要去單槍匹馬解放書店,但因為各種原因書店始終沒有重開。
直到好幾年後另一個 美國 人魏特曼取得畢奇女生的許可重新開張了莎士比亞書店,地點就是今天的位置。他聲稱要把書店打造成一個“帶著書店面具的社會主 義烏 托邦”,併在書店和圖書館之外,又加了一個旅店的功能。
店里擠出一些地方放了十幾張床和一些簡陋的過夜用品,條件差得跟防空洞有一拼,但並不耽誤來自全世界的純純的文學青年們在這裡一住不走,過上他們夢想的社會主義集體生活,並和其他志同道合的文學愛好者建立朴素平等的手足之情。 莎士比亞書店的對面就是 巴黎 聖母院。 巴黎 聖母院(Cath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 法國 巴黎 市中心、西岱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 巴黎 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特式建築形式。850年的歷史讓這座教堂經歷了 巴黎 的歷史變遷,它還見證了拿破侖的加冕、拿破侖三世的婚禮。而 維克 多·雨果的同名小說《 巴黎 聖母院》則吸引了不少人爬上鐘樓去尋找鐘樓怪人,當然碰到旺季的時候,可是需要排上一兩個小時的隊。每個月的第一個周五下午3點,你還可以在這裡看到三件聖物的展出。平周日上午或宗教性節日可以來此感受一下天主教徒的虔誠;平安夜的“午夜彌撒”也許是更佳選擇。 打車從 巴黎 聖母院到聖心堂。聖心堂位於 巴黎 的蒙馬特高地上,是 巴黎 的最高點,是 巴黎 的象徵。站在教堂前,大半個 巴黎 清楚可見。教堂前的威利特廣場(Sq Villette)花團錦簇,曲徑有致,許多人在這裡悠閑地曬太陽、喂鴿子。由全 法國 捐款興建而成,始建於1876年。內有許多浮雕、鑲嵌畫以及世界最大的 薩瓦 鐘。它的建築設計師(其中最著名的有阿巴蒂和馬)把教堂設計成具有 羅馬 式與拜占庭式相結合的別緻風格,周圍四座小圓頂,中間為一座大圓頂建在一個高大的蓬形壁之上,具有典型的東方情調。教堂後部有一座高84米的方型鐘。裡面有一隻世界最大的 薩瓦 鐘,重19噸。
穿著這套漢服,到哪都有求合影的,真是內心有點小興奮。
結束了一天的拍攝,打uber回酒店休息,在酒店附近找了一家叫做“日出”的中餐館,可以炒菜,也可以快餐,味道很棒,也是 溫州 人開的,父母孩子出門在外吃不慣西餐,還是吃中餐更合適。點五菜一湯,價格合適。老闆人很熱情,在 巴黎 待了20多年了,孩子屁股紅了,她向我們推薦了當地藥店的寶寶藥膏。說真的, 法國 藥店的東西確實好,這個藥膏才給孩子塗了一遍,屁股立馬就不紅了,我們又屯了好幾隻,又買了其他一些必備的藥膏,包括去刀傷的藥,寶寶潤膚霜,還有去痘痘痘印的。 吃完晚餐後,就回酒店休息了,折騰了一天,辛苦爸媽老公和孩子了。
Day3隨著太陽的升起,又是美好的一天。今天的任務依舊還是拍攝,吃個早飯補充體力。
每次都是7點起,但是磨磨蹭蹭,折騰完孩子都是10點出門,帶孩子出門真是累並快樂著。還好我們家兩個孩子還算聽話,小推車可以容納他們倆,這樣比較輕鬆。
吃完早飯後打車到莎士比亞書店。1919年由 美國 人西爾維亞·畢奇(Sylvia Beach )女士開辦,書店專營英文為主的書刊雜誌,同時也是提供借閱的圖書館,書籍都是印刷質量很好的版本,以及當時的很多禁書,書店迅速吸引了一大批流連在 巴黎 的英美文化人光顧,甚至整天泡在裡面。
海明威、喬伊斯、龐德、菲茨傑拉德夫婦都在這裡花掉了大把時間。喬伊斯更是每天從早到晚一屁股坐在這裡不停的抽煙喝威士忌,同時寫他的《尤利西斯》,直到畢奇女士出面把這部 20 世紀的天書出版,隨後這本書就在英美遭禁,《尤利西斯》變成了書店的內刊,全世界的文學青年們和刺兒頭們都把莎士比亞書店奉為不畏強權維護文學的聖地。
二戰期間德軍占領 巴黎 ,一個 德國 軍官想買走書店里最後一本喬伊斯的《芬妮根守靈夜》,被畢奇女士拒絕,結果書店被查封。德軍潰敗撤出 巴黎 時,海明威嚷嚷著要去單槍匹馬解放書店,但因為各種原因書店始終沒有重開。
直到好幾年後另一個 美國 人魏特曼取得畢奇女生的許可重新開張了莎士比亞書店,地點就是今天的位置。他聲稱要把書店打造成一個“帶著書店面具的社會主 義烏 托邦”,併在書店和圖書館之外,又加了一個旅店的功能。
店里擠出一些地方放了十幾張床和一些簡陋的過夜用品,條件差得跟防空洞有一拼,但並不耽誤來自全世界的純純的文學青年們在這裡一住不走,過上他們夢想的社會主義集體生活,並和其他志同道合的文學愛好者建立朴素平等的手足之情。 莎士比亞書店的對面就是 巴黎 聖母院。 巴黎 聖母院(Cath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 法國 巴黎 市中心、西岱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 巴黎 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特式建築形式。850年的歷史讓這座教堂經歷了 巴黎 的歷史變遷,它還見證了拿破侖的加冕、拿破侖三世的婚禮。而 維克 多·雨果的同名小說《 巴黎 聖母院》則吸引了不少人爬上鐘樓去尋找鐘樓怪人,當然碰到旺季的時候,可是需要排上一兩個小時的隊。每個月的第一個周五下午3點,你還可以在這裡看到三件聖物的展出。平周日上午或宗教性節日可以來此感受一下天主教徒的虔誠;平安夜的“午夜彌撒”也許是更佳選擇。 打車從 巴黎 聖母院到聖心堂。聖心堂位於 巴黎 的蒙馬特高地上,是 巴黎 的最高點,是 巴黎 的象徵。站在教堂前,大半個 巴黎 清楚可見。教堂前的威利特廣場(Sq Villette)花團錦簇,曲徑有致,許多人在這裡悠閑地曬太陽、喂鴿子。由全 法國 捐款興建而成,始建於1876年。內有許多浮雕、鑲嵌畫以及世界最大的 薩瓦 鐘。它的建築設計師(其中最著名的有阿巴蒂和馬)把教堂設計成具有 羅馬 式與拜占庭式相結合的別緻風格,周圍四座小圓頂,中間為一座大圓頂建在一個高大的蓬形壁之上,具有典型的東方情調。教堂後部有一座高84米的方型鐘。裡面有一隻世界最大的 薩瓦 鐘,重19噸。
穿著這套漢服,到哪都有求合影的,真是內心有點小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