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斯卡納三城行記
照片版權屬於:腿哥+車頡子
1 漫步翡冷翠 與Firenze相遇的四日點滴
這裡是 佛羅倫薩 ,徐志摩叫它作翡冷翠。
佛羅倫薩 (Firenze)是 意大利 中部的一個城市, 托斯卡納 區首府,位於亞平寧山脈中段西麓盆地中。十五至十六世紀時 佛羅倫薩 是 歐洲 最著名的藝術中心,以美術工藝品和紡織品馳名全歐。 歐洲 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 佛羅倫薩聖瑪利亞火車站我們上午從 羅馬 乘坐火車到 佛羅倫薩 ,一下火車,大家有的吃驚。
佛羅倫薩 的火車站,很小,小到和文化之都的稱呼不匹配。
原來, 意大利 的一個城市會有好幾個火車站,而我們到達的這個,只是 佛羅倫薩 聖 瑪利亞 站。顧名思義,是距離聖 瑪利亞 教堂最近的火車站了。
不知為何,會為這鮮亮的配色而著迷。我們的城市建設,各種灰用得比較多,顏色很不容易把控。而在 意大利 ,顏色卻把控得很好,顏色的輕重對比合宜,常令人有耳目一新的美感。
聖馬可修道院
第一站,我們去的不太聞名的聖馬可修道院,在這裡覓到了難得的安寧。
沒想到,這是個那麼美的小院落,卻並不被游客所知道。我們知道它,是因為看了陳丹青的《局部》,對這裡牆壁上的濕壁畫給予很高的評價。
濕壁畫法正是始於十三世紀的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因此,我們這次的旅程,也可叫做文藝復興的回溯之旅。
濕壁畫技法,是牆壁繪畫的最持久的形式。先在作畫的牆上抹上粗糙的灰泥,形成“粗灰”層。草圖就描畫在這層灰泥上,然後滲進牆壁里。然後再在其上覆蓋一層“細灰”層,並且在上面重畫一遍草圖。畫家在這層潮濕的新泥灰上,用以水調和的顏料作畫,在這一階段,顏色和牆壁就會永久的融合在一起。這種繪畫方法要求畫家用筆果斷而且準確,因為顏色一旦被吸收進灰泥中,要修改就很困難了。所以並非所有的畫家都能勝任這一艱苦而繁複的工作。與 中國 的壁畫相比, 意大利 的濕壁畫的保存也更完整些。或許也濕壁畫的創作方式有關。
修道院的內院柱廊,在光影下展示著寧靜的震撼。
修道院以牆上的濕壁畫聞名。
由於屋頂沒有封閉,還有幸能看到三角木桁架的屋頂。
聖母百花教堂下午,我們奔向 佛羅倫薩 主教堂。
佛羅倫薩 主教堂又叫聖 瑪利亞 百花教堂,我國在建築史書籍翻譯為“聖母百花教堂”。也是到這裡看了原文才知道,獃獃的“聖母”二字,其實是“聖 瑪利亞 ”這麼美的名字。
聖母百花教堂廣場,或者說花之聖母教堂廣場,我們去了三次。第一天下午匆匆一瞥,第三天登上鐘樓,第四天去看穹頂和洗禮堂。
↑主教堂廣場 佛羅倫薩 主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座偉大建築。1295年由阿爾諾沃·迪卡姆比奧在原先的佛羅蒂諾大教堂的基址上興建,1469年才最後完工。這裡曾經是 佛羅倫薩 共和 國宗教中心。是一座由白色,粉紅,綠色的 大理 石按幾何圖案裝飾起來的美麗的大教堂。
這座教堂大圓頂是布魯內萊斯基(1377~1446)的傑作,設計並建造於1420年到1434年間,這位巨匠在完成這一空中巨構的過程中沒有借助於拱架,而是用了一種新穎的相連的魚骨結構和以椽固瓦的方法從下往上逐次砌成。圓頂呈雙層薄殼形,雙層之間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徑45.52米。
↑聖母百花大教堂 第二天遠看的深青色圖案,實際上卻是貼在牆面的 大理 石!碧綠的 大理 石,走近看不同的紋理和光彩,一種高超的手工與建築體的結合,說不出的震撼。
教堂的牆面細節,越看越是迷人。像 佛羅倫薩 這樣繁華的城市,這樣級別的教堂,不知其耗資之巨。單說這整個牆面的 大理 石,就是我等無可想象的開銷。
↑聖母百花大教堂 這一教堂最出名的還是那被稱為“文藝復興報春花”的穹頂了。
據說它的建築師伯魯乃列斯基性情古怪,卻因著一件作品一戰成名,名垂千古。在 歐洲 開放的文化下,許多怪人都能夠千古流芳。而我們那裡,估計只能被逼到深山老林里去。
知道聖母百花教堂,卻從未註意過它的鐘樓。進入鐘樓後,卻又不由得被它傾倒。尖尖的券窗,像一根繩索般盤旋擰起的券窗中柱,說不出的美與迷離。
以前也從未想過,哥特風格中的“向上的動勢”,和伊斯蘭風格中的“尖券”有什麼關係。可看見 佛羅倫薩 教堂鐘樓的券窗有意無意的“向上”,又“變尖”的時候,甚至一陣迷離的說不清它是受那個方面的影響。只是在心中默默的暗想到,如果是哥特的“向上”,那就是文藝復興早期未曾消退的中世紀的影響,和 中國 的“工匠延續制度”有些許相似。如若是來自伊斯蘭的“尖券”,那則是多元文化早在文藝復興早期就開始碰撞……
就這樣的浮想聯翩,難以自拔。
↑聖母百花大教堂 從鐘樓看穹頂。
鐘樓里的某一層。
鐘樓頂的鳥瞰 天台 。
佛羅倫薩 的街拍亦是非常豐富。建築的立面和 羅馬 的有些不同。有了更多的花台、陽臺和綠色的窗戶。
掃略佛羅倫薩的街景佛羅倫薩 的河畔,實是有一種沁人心脾之美。河畔也並未設置現代的步行道,恍然中,感到今天自己走的路,也許,一百年前、四百年前,那些自己憧憬和愛戴的人也是這麼的走過……
離河邊不遠的地方,發現了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建築——育嬰院。這小小院落里簡潔的外立面,不知道給中世紀時崇尚繁縟立面的人們多大的衝擊!
這裡是 佛羅倫薩 最古老的教堂。
下圖 佛羅倫薩 圖書館
下圖 佛羅倫薩 市政廳
↑領主廣場 偏離卻不虛此行的路線:小鎮阿雷佐因為一個任務,我們前往距離 佛羅倫薩 一小時火車的小鎮 阿雷佐 。 阿雷佐 (Arezzo) 意大利 中部 托斯卡納 大區城市,,公元1384年成為了 佛羅倫薩 的屬地。此時,這個叫 阿雷佐 的小鎮,正用每個月才有一天的集市迎接我們的到來。
↑阿雷佐 火車站出來,過了現代風格的廣場就開始一路上山,在不經意間走進了 阿雷佐 老城。
↑阿雷佐 當時的我們並不知道,以為這不過就像一個古玩市場,真真假假;又或許覺得老百姓把東西拿出來賣不是件很難得的事兒。直到一直走到 意大利 的最後一天,再也沒有看見如此精美又如此便宜的手工造物了。
↑阿雷佐 阿雷佐 是一個完全建在山坡上的小鎮。從火車站望教堂走,就是一個緩慢爬坡的過程。
道路高差較大,且不太適於行車。恰好,這小鎮的大小尺度也正適合步行。
↑阿雷佐 最開闊的地方就是小鎮的廣場了。這個廣場也是不大,還是在一個斜坡之上的。傾斜著擺攤兒,傾斜著討價還價,傾斜著照相。卻是有趣。
↑阿雷佐
↑阿雷佐 走到小鎮的 西北 角,就到了我們此行目的地,美迪奇家族城堡。這個景點並不有名,以至於螞蜂窩都沒有景點的記錄。這是給我們講課的 佛羅倫薩 大學Vita教授的遺產保護作品,成為了課程安排的一個目的地。
進來之後,震顫之餘,深嘆不虛此行。
↑阿雷佐 這裡13、14世紀時是美迪奇家族的城堡,從外形上看,作為軍事碉堡的作用較大。後來,被拿破侖軍隊征服,對原來的形態進行很多變化,將原有蓄水池填平,因此地平也升高。後來,政府從軍隊手裡拿回城堡,對它進行了考古性挖掘和修複。
城堡進入後,是環城堡的幽深甬道。經過遺產保護工作者的設計,增加了電燈、衛生間、頂光采光等,甬道已不再陰暗可怖,而變成一個具有序列感和歷史肌理的展示空間。
↑阿雷佐
1 漫步翡冷翠 與Firenze相遇的四日點滴
這裡是 佛羅倫薩 ,徐志摩叫它作翡冷翠。
佛羅倫薩 (Firenze)是 意大利 中部的一個城市, 托斯卡納 區首府,位於亞平寧山脈中段西麓盆地中。十五至十六世紀時 佛羅倫薩 是 歐洲 最著名的藝術中心,以美術工藝品和紡織品馳名全歐。 歐洲 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 佛羅倫薩聖瑪利亞火車站我們上午從 羅馬 乘坐火車到 佛羅倫薩 ,一下火車,大家有的吃驚。
佛羅倫薩 的火車站,很小,小到和文化之都的稱呼不匹配。





濕壁畫法正是始於十三世紀的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因此,我們這次的旅程,也可叫做文藝復興的回溯之旅。
濕壁畫技法,是牆壁繪畫的最持久的形式。先在作畫的牆上抹上粗糙的灰泥,形成“粗灰”層。草圖就描畫在這層灰泥上,然後滲進牆壁里。然後再在其上覆蓋一層“細灰”層,並且在上面重畫一遍草圖。畫家在這層潮濕的新泥灰上,用以水調和的顏料作畫,在這一階段,顏色和牆壁就會永久的融合在一起。這種繪畫方法要求畫家用筆果斷而且準確,因為顏色一旦被吸收進灰泥中,要修改就很困難了。所以並非所有的畫家都能勝任這一艱苦而繁複的工作。與 中國 的壁畫相比, 意大利 的濕壁畫的保存也更完整些。或許也濕壁畫的創作方式有關。




佛羅倫薩 主教堂又叫聖 瑪利亞 百花教堂,我國在建築史書籍翻譯為“聖母百花教堂”。也是到這裡看了原文才知道,獃獃的“聖母”二字,其實是“聖 瑪利亞 ”這麼美的名字。
聖母百花教堂廣場,或者說花之聖母教堂廣場,我們去了三次。第一天下午匆匆一瞥,第三天登上鐘樓,第四天去看穹頂和洗禮堂。

這座教堂大圓頂是布魯內萊斯基(1377~1446)的傑作,設計並建造於1420年到1434年間,這位巨匠在完成這一空中巨構的過程中沒有借助於拱架,而是用了一種新穎的相連的魚骨結構和以椽固瓦的方法從下往上逐次砌成。圓頂呈雙層薄殼形,雙層之間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徑45.52米。

教堂的牆面細節,越看越是迷人。像 佛羅倫薩 這樣繁華的城市,這樣級別的教堂,不知其耗資之巨。單說這整個牆面的 大理 石,就是我等無可想象的開銷。

據說它的建築師伯魯乃列斯基性情古怪,卻因著一件作品一戰成名,名垂千古。在 歐洲 開放的文化下,許多怪人都能夠千古流芳。而我們那裡,估計只能被逼到深山老林里去。
知道聖母百花教堂,卻從未註意過它的鐘樓。進入鐘樓後,卻又不由得被它傾倒。尖尖的券窗,像一根繩索般盤旋擰起的券窗中柱,說不出的美與迷離。
以前也從未想過,哥特風格中的“向上的動勢”,和伊斯蘭風格中的“尖券”有什麼關係。可看見 佛羅倫薩 教堂鐘樓的券窗有意無意的“向上”,又“變尖”的時候,甚至一陣迷離的說不清它是受那個方面的影響。只是在心中默默的暗想到,如果是哥特的“向上”,那就是文藝復興早期未曾消退的中世紀的影響,和 中國 的“工匠延續制度”有些許相似。如若是來自伊斯蘭的“尖券”,那則是多元文化早在文藝復興早期就開始碰撞……
就這樣的浮想聯翩,難以自拔。




掃略佛羅倫薩的街景佛羅倫薩 的河畔,實是有一種沁人心脾之美。河畔也並未設置現代的步行道,恍然中,感到今天自己走的路,也許,一百年前、四百年前,那些自己憧憬和愛戴的人也是這麼的走過……








道路高差較大,且不太適於行車。恰好,這小鎮的大小尺度也正適合步行。



進來之後,震顫之餘,深嘆不虛此行。

城堡進入後,是環城堡的幽深甬道。經過遺產保護工作者的設計,增加了電燈、衛生間、頂光采光等,甬道已不再陰暗可怖,而變成一個具有序列感和歷史肌理的展示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