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的吳哥窟(暹粒游)
去年的這個時期,我還在這裡遊蕩,前幾天看到衝天椒拍的視頻,不禁有回憶起這次旅行,單把在 暹粒 的經歷寫出,紀念比次出行。有些資料來之喜馬拉雅,難免有些漏洞。僅供參考。
這次的 吳哥窟 游記前面已經啰啰嗦嗦的寫了一篇了,寺廟還是那些寺廟,微笑還是那樣的微笑。但總還是有很多的地方有了不同。下麵說說這些寺廟吧。
還是從大家最熟悉的高棉的微笑開始 ↑暹粒
柬埔寨 吳哥窟 的巴戎寺坐落於吳哥通王城之中心點,其迴廊東西長160公尺、南北長140公尺;迴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頂,但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只剩下斷垣殘壁及巨大之 石柱 供後人憑吊。巴戎寺 (Bayon) 以佛面塔、迴廊壁畫而著名,因為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篤奉佛教,整個寺廟採用佛教教義的 須彌山 (世界的中心)為概念而起造。中央拔尖、磊磊環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 須彌山 ;四面城牆象徵喜馬拉雅山;城牆與第二層建築之間的環溝空地,代表大海。49座佛塔均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面容,據說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這就是令 吳哥窟 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穿行在眾 多佛 塔間,身處任何一個角落,都會感覺佛像在微笑的看著你。
除了面目慈善的四面佛,巴戎寺外側迴廊上的浮雕也是不可錯過的特色,浮雕的內容包括神話故事、戰爭背景、市井生活、宗教信仰等,每一處都雕刻得極為精細。
↑暹粒 ↑暹粒 ↑暹粒
四面佛是巴戎寺的標誌,巴戎寺共有54尊四面佛,每一尊佛像都帶著慈善的微笑。蔣勛先生的《吳哥之美》中曾說,巴戎寺雖然是一個不算大的寺廟,但其到達通王城四個城門的距離是相等的,在當時的人們心中,這個寺廟不僅是王城的中心,更是世界的中心。
↑吳哥窟 史書上記載,巴戎寺中心的寶塔曾是鎏金的,寺廟中48座寶塔圍繞著中心的寶塔,象徵著天人合一的宗教意義。最初巴戎寺建成後是用來供奉濕婆神的,者耶跋摩七世繼位後,將國教改為大乘佛教,因此重新修葺了巴戎寺,將其改造成了以佛教文化為主而又融合了 印度 教特點的寺廟。
傳說,這些佛面是巴戎寺的建造者---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每面佛像高達三米。巴戎寺是歷代國王祭天神的地方,它的建造年代比小吳哥晚六、七十年左右。建於12世紀末。巴戎寺與小吳哥相似,也是建在三層台基上。第一層140米乘160米,第二層72米乘80米,第三層就是那個高達40多米的中央寶塔。各層台基周圍有圍廊,台基中部和圍廊上分佈著大大小小49座塔。經歷了千年的風雨,有些巨石已經風化坍塌。 ↑暹粒 為什麼世人覺得這些微笑神秘?有的人說,是因為猜不透闍耶跋摩七世這個人,為何能用隱居田園、沒有雄心壯志的心,卻有能力去統治帶領出一個盛世王朝,猜不透他這個人,更猜不透他的微笑,所以神秘。
↑暹粒 高棉的微笑,歷經風雨滄桑,又看遍世間繁華,沉澱和領悟下一種祥和安寧。
第二段聊聊到 暹粒 的行程和吃住行
先從出發說起, 沈陽 出發到 暹粒 的航班很多,出發和回來的時間都還不錯,比較節約時間。所以妥妥的選擇了直飛。
簽證雖然可以落地簽,但落地簽經常需要排隊等待,所以還是網上先行辦理了電子簽證,這樣一下飛機就可以直接出機場,能早早趕到酒店休息。木鴿因時間緊張,辦的落地簽,好在時間不長,出關的時候還是一樣,海關的工作人員磨磨蹭蹭的拿著你的護照問你要小費,唯一的區別是中文已經說的非常的溜了,這下連裝傻的機會都不給你了,哈哈哈哈。不過我還是很堅決的問他“WHY”.磨蹭了下也只能無奈的把護照扔回給了我。也有人在隔壁 通道 磨嘰的嫌煩,一人給了10塊人民幣。
出了大廳,找到事前說好的 柬埔寨 小伙(五歲就隋家人來的),網絡還是用在淘寶買的卡,出發前買好套餐充值,落地插卡即用,還是非常的方便。
酒店不大,但非常的安靜,設計也很有特色,是個不錯的拍照的地方。離老市場和酒吧街也很近,走路大概十幾分鐘,喊個突突車也方便。
匆匆忙忙的趕到小吳哥那最著名的看日出的水塘邊時,天際已經變的有些明亮了。雖然早上四點就出發了,但加上了先去買票的時間,到達時卻是稍晚了些。水塘邊已經層層疊疊的圍滿了人,一個個抬頭望天,期待的模樣。靠著身體不算粗苯,慢慢,慢慢居然也蹭到了人群的最前面,和大家一樣,抬頭望天。
看著天空慢慢亮起,太陽也在那幾個玉米柱子的一角慢慢顯露。
↑暹粒
聖劍寺,是 吳哥窟 景區內比較著名的一個。寺名來源於闍耶跋摩二世傳繼承人聖劍的傳說。闍耶跋摩七世重建吳哥城時曾在此居住,這裡曾經是高棉人最重視的寺廟之一,最重要的節日典禮都在這裡舉行,數千人供養和維護著這座寺廟。
聖劍寺入口
聖劍寺在1927年至1932年曾被修繕過。它是在12世紀時,闊耶跋摩七世為供奉自己的父親而修建的。據說當時大吳哥城正在修建,這裡就成了國王臨時的住所,也就是他舉行朝拜和讀書的地方。在寺 中東 側院子里曾有一塊碑銘,是闍耶跋摩七世的兒子所寫,現存放在angkor Conservation內。
聖劍寺規模宏大,其長方形的圍牆長800米、寬700米。通往寺廟有四條路,在寺廟的門口立著數尊手拿長蛇攪動乳海的眾神與阿修羅,在東西兩邊,有一列長的砂岩石蓮花牆,而蓮花上曾經有佛像,但在濕婆派主持時,他們被毀壞。在聖劍寺東邊入口有一座兩層建築物,相傳這座房子是用來存放聖劍的,它的圓形支柱很像 地中海 建築風格。從中央聖塔開始,四條狹長的走廊向各個方向延伸,並帶拱頂。在聖塔寺的西面和背面則分別供奉著毗濕奴和濕婆的神龕。
門口有 3 座塔,塔的兩邊各有一隻巨型的金翅鳥,雙手各抓住那迦的尾巴,雙腳踏在那迦的身上。(為何這兩位天神有如何深仇大恨,原來兩位神之間還有一段恩怨。其實兩位神還有親戚關係,他們兩人的媽媽是兩姐妹,但是有一天這兩姐妹以眾神攪乳海所獲的神馬高耳的尾巴顏色打賭,負者要成為勝者的奴隸。那迦的媽媽猜黑色,金翅鳥的媽媽猜白色。
實際上那隻神馬的尾巴確實是白色的,但是那迦的媽媽利用自己的兒子作弊,命令一些黑色的小蛇附在馬尾巴上裝成馬毛,結果遠遠看起來神馬的尾巴就像是黑色的,結果金翅鳥的媽媽淪為奴隸。不久金翅鳥降生,出生時火光衝天,眾神與仙人都非常害怕,誤以為是火神阿耆尼發怒。後來得知是金翅鳥出世。
金翅鳥發覺母親居然是蛇族的奴隸,於是金翅鳥跟那迦談好以奪取天神的至寶不死甘露送給眾蛇以換取自由。金翅鳥威力非凡,輕易就打敗了眾神搶走甘露。在返回的路上,金翅鳥與毗濕奴相遇,毗濕奴以兩個條件使金翅鳥答應做他的坐騎:1,不喝甘露也永生不死;2,地上的蛇類將永遠是它的食物。
金翅鳥知道那迦的媽媽之前耍詐,所以他也不傻,他見到那迦,拿著個空瓶子假裝不小心打翻在地,然後那迦趕緊伸出舌頭去舔,結果蛇的舌頭就被地面銳利的草割成了兩半,原來蛇的舌頭分叉是這樣來的啊,呵呵。。。從此這兩位神就結下了宿怨,見面就打,所以見到這樣的雕像就不用奇怪了。)金翅鳥的上面本來還有一尊佛像,不過被闍耶跋摩八世的滅佛運動給鏟掉了。其實在寺廟的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得到滅佛運動的痕跡,有些牆面上有佛龕沒卻沒有佛像。
聖劍寺是吳哥古跡群里規模最大的寺廟之一,而且並不僅僅是個單純的寺廟。除了寺廟,其實還包含行宮和佛學院。據說當年大吳哥城修建的時候,國王就暫住在聖劍寺。最輝煌的時候,這裡住了官員、官員的家眷、佣人,平民共計10萬人。光是裝飾聖劍寺的珍珠就有11萬顆。
聖劍寺位於吳哥王城北門外約 2 公里處,占地 56 公頃,寺廟為方形,裡外共 4 層,中央有一座浮屠石雕呈十字形往四方放射,直通向寺廟的 4 個入口,每側入口共有十九道門,外圍有長 800 公尺、寬700公尺的城牆環繞。長廊的設計結構是由外側往內側越來越小,越往中心點,門的寬度越寬,高度卻越低,這應該是闍耶跋摩七世為表達對父親的尊敬,對神的敬畏,運用建築上的設計使進入的人必須逐漸地彎腰低頭,越靠近中心,越需要莊重,謙卑。從這樣的一個細節,不難看出闍耶跋摩七世的用心。
聖劍寺還有一個標誌性的建築就是一個兩層樓的建築。一看到腦袋中便會想到古 希腊 的神殿,全部以超大圓形石塊疊起來的 石柱 支撐著,這個在吳哥古蹟中是唯一的,在吳哥王朝的文化藝術上別具意義。建築本身雖為兩層,但並無樓梯,是否當初為木造樓梯也無法得知,目前還不知道這兩層樓究竟是用來乾什麼的,不過當你的照片背景倒是不錯。順便提一下,兩層樓旁邊還有一道非常長的長廊,非常適合拍照。
崩密列(Beng Mealea),是一座小 吳哥窟 式的寺廟,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這座寺廟距離吳哥古跡群以東40公里,崩密列是一座 印度 教寺廟,但是它有一些雕塑都反映的是佛教的主題。
崩密列不屬於常規的吳哥景區範圍內,所以叫少有游客到來,而且原來的崩密列也沒有修有木頭棧道進入,來的游客需要從亂石中爬進爬出,有走一圈起碼要三四個小時,還時常發生些意外事故。現在修有棧道蜿蜒整個古城內,游走一圈快的話半小時就夠。
崩密列到現在還基本保持著發現時的狀態,一直沒有修繕。所以在這裡也可以找到當年發現 吳哥窟 時的影子。
崩密列內部的一些雕刻都反映出佛教特色的主題。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建築的損壞也是較為嚴重,難以恢復其原樣了。寺廟的歷史無人知曉,由於損壞留給後人的信息也十分缺乏,只能從建築特色和風格猜測是12世紀時的建築物。寺內的雜草叢生,寺廟坍塌,都體現出了一片荒涼的氣息,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這裡成為了電影導演們的最愛。(《古墓麗影》就是其中之一)
塔普倫寺(Ta Prohm,部分地區譯作“塔布蘢寺”)是古真臘吳哥王朝的國王加亞華爾曼七世為他母親所修建的寺院,興建於1186年。塔普倫寺屬於吳哥文化較為後期的作品。
塔普倫寺位於 柬埔寨 吳哥城東約1公里處,位於 吳哥窟 南部33公里處,四周長、寬據說原有1000米、600米,尊奉婆羅門教和佛教,當地人稱之為“小 吳哥窟 ”,但是現在崩落毀損的情況相當嚴重,目前只剩下長、寬各為40米及30米的內層圍牆了。
4面方位開有4座門廊,主殿面向東方,北側突出門廊上有6臂保護神Vishnu的浮雕。由東門走進來,會經過一道長長迴廊,長廊頂端有成列仙女Apsara的浮雕,透露出飄逸浪漫氣息,所以有“舞者長廊”的美譽。
神殿內則是供奉“智慧女神”Prajnaparamita,傳說是依據加亞華爾曼七世的母親形象而塑造雕刻,當初被髮現時即被當地人稱之為卡 波克 (Kapok)的 大樹 所盤據而放棄整修。
還有一處內室稱為“回音塔”,站在 塔里 面的某一定點,用力拍胸脯時會產生宏亮的聲聲回音,神奇有趣。
但經過長時間無人居住,許多樹木長在寺廟之上,寺內多為樹抱石的景觀。
這座寺廟因為拍攝過電影《古墓麗影》所以也是游客熱門的地方。多年前來這邊的時後感覺是個清凈有神秘的寺廟。但現在不大的寺廟內基本都被欄桿檔了起來,游客更是絡繹不絕。所以這次變得匆匆而過了。
東湄本寺 (East Mebon) 。這座寺廟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 於十世紀中興建,大象石雕是用來祭祀 印度 神濕婆,以及國王的雙親。原本是位於一個七公里長,二公里寬的人工水庫,即東巴萊湖 (East Baray)中央,不過湖水早已乾,水庫的範圍已變成農田了。東湄本它的坐落顯示了高棉建築師很註重方位。東湄本寺建在用紅色砂岩砌成的三層臺階之上,臺階四角都有大象石雕,而且保存得比較完好。五座磚砌的寶塔豎立在頂層臺階之上,塔身多有損毀,而其他建築亦大都倒塌,只餘石雕的門框和廊柱在勉強支撐著。磚砌的塔身上佈滿雞蛋般大小的圓孔,這些圓孔可能是鑲嵌了寶石,又或是為了牢 固原 本覆蓋在塔身面層的灰泥。大量的密密麻麻的圓孔都鑲嵌了雞蛋般大寶石,那些洞本來是用來作為固定灰泥之用的。
比粒寺位於東梅奔寺的南側約1.5公里的地方,也是一座金字塔式建築,通東梅奔寺建造在同一時期,但規模比其巨大。比粒寺是進行火葬儀式的地方。比粒寺(PRE RUP)為古代皇族火化變身為神之神殿,又稱變身塔。可以看到燒焦過的痕跡,千年前在此舉行儀式,定是達官雲集,不能隨便進入的。是典型塔山建築,基座上建造磚塔。它的結構與塔松寺(TA SOM)很相似,因屬紅磚結構,在夕陽照耀下泛著暖暖的紅;
加之這裡開闊的視野,現在也吸引了一些游客在此看日落。出發前參考其他游記的時候有不少游記會建議避開巴肯山的人群來這邊看日落。不過比粒寺的高度還是沒有巴肯山那邊高的。然後和巴肯山一樣看日落時沒有啥前景,也只能看到稻田和一片低矮的熱帶樹林。
來 吳哥窟 去過巴肯山看日落,感覺那雖然不高的小山爬的也是不值,但也還是來了,看日落這一環節是雞肋,因為不看再也沒機會了。
巴孔寺是 柬埔寨 吳哥古跡中位於 暹粒 市西南15公里的一座供奉濕婆神的 印度 教寺廟。根據1935年發現的寺碑記載,此寺廟乃是881年吳哥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建立的國寺(當時的都國都在羅盧奧斯Rolous)。巴孔寺原為廢墟, 法國 遠東學院古跡維修專家莫裡斯·格萊斯從1936年開始修複,經過七年努力到1943年大致修複原貌。巴孔寺是一座五層的方形金字壇,底層邊長65米,各層的基點原有塔門,最頂層中心矗立一座寶塔。
在 柬埔寨 吳哥窟 的行程就是每天游走在各種寺廟和廢墟之中。
前面幾篇已經把幾個比較大型和知名的寺廟都單獨介紹了一下(如巴戎寺,聖劍寺,女皇宮,吳哥城等)
餘下大多的寺廟都是匆匆而過,當然時間寬裕的話也值得慢慢在其中尋覓。
巴方寺(Baphuon,又叫巴普昂寺)是11世紀中葉真臘國王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公元1050-1066年在位)於1060年修建獻給濕婆神(Shiva)的國寺,它位於當時都城的中心,現巴揚寺 西北 200米,緊鄰皇家宮殿的南圍牆。巴方寺被稱為世界上最大、圖樣最複雜的立體建築。
巴方寺是一座 須彌山 (Mount Meru)寺,呈金字塔形。整個寺共有5層台基,在第1、3、5層台基上各有一個封閉式迴廊,迴廊四邊的中央和四角都有塔樓。在第5層台基上建有一座高約50米巨大銅皮包裹著的石塔,它比其東南方巴揚寺中央的 金塔 還要高。銅塔的最高點象徵著宇宙萬物的中心,別忘了巴方寺是位於當時都城的中心,哪個國王都希望自己的王城是“世界”中心點,所有的人都要圍著他轉。
班蒂斯蕾(Banteay Srei)大家口中的“女王宮”,也為“女人的城堡”之意,位於 柬埔寨 暹粒 省,距吳哥城約25公里,是 柬埔寨 三大聖廟之一,被譽為“吳哥古跡中的明珠”。供奉著婆羅門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濕婆。建於967年的羅真陀羅跋摩(Rajendravarman)時期,而於1002年的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時期完成。
女王宮以艷麗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稱於世,是吳哥古跡中風格最獨特和最精緻的建築群之一。Banteay Srei的意思是“女人的城堡”,據猜測是由女性修建和雕刻的。這也許是因為這裡的雕刻太過精美,不像出於男性之手。關於它的建造年代也有一些質疑,也有學者認為這樣高超的工藝遠遠超越了其他10世紀建築的水平,而更像是13-14世紀的作品。但是根據發掘出來的碑銘記載,這裡是前任統治者曷利沙跋摩一世的孫子雅吉那瓦 拉哈 (Yajnavaraha)修建的。
女王宮規模不大,但周圍同樣開挖護城河。現存的主體建築有三座中央塔和大型藏書室,所有外牆全部佈滿精美的雕刻。女王宮是第一座採用“原物歸位”修複法 成功 的建築,後來這一方法廣泛應用到 吳哥窟 其他古跡的修複工作中。
吳哥窟 建築莊嚴勻稱,比例和諧,無論是建築技巧,還是雕刻藝術,都達到極高水平。 吳哥窟 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有兩重石砌牆。面積1000×850平方米,外牆之外有壕溝,壕溝寬190米,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300米,周長約5.6公里。 吳哥窟 正門向西,與大吳哥王城南門外大道連接,門樓上立三塔,門內是一庭院,院東有一長147米的大道通向內圍牆入口。大道兩側各有藏書室和池塘一處。內圍牆140米,長270米,牆內的主體建築在3層臺階之上,台基高23米,底面積215×187米,除第三層為75×75平方米的正方形外,第1、2層均為長方形,每層的四邊,各有左、中、右三條石階梯連接上一層。在最高一層的平臺上,矗立象徵著諸神之家和宇宙中心的5座尖頂寶塔,正中央一座寶塔最高,達42米,即高出地面65.5米,其餘4塔較矮,分立於平臺四角。第二層平臺的四角也各有一座截頂寶塔。每一層平臺的四周都繞以石砌迴廊。廊內有庭院、藏經樓、壁龕、神座等。各層均有石雕門樓和連接上下層的階梯,階梯的欄桿上都有7頭石雕巨蟒盤繞,階梯兩旁還飾有精美的 石獅 子。全部寶塔,門樓都飾以石雕蓮花,約有1萬個。
吳哥窟 (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也是我們俗稱的小吳哥。
被稱作 柬埔寨 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築。 吳哥窟 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 中國 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是吳哥古跡重要組成部分,又稱吳哥寺,或小吳哥,梵語意為“寺之都”。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時為供奉毗濕奴而建,三十多年才完工。 吳哥窟 是吳哥古跡最精華的部分,也是 柬埔寨 早期建築風格的代表。
吳哥窟 的整體佈局,從空中看就可以一目瞭然
吳哥窟 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
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 印度 金剛寶座式塔佈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游廊,此外, 須彌山 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乃是 吳哥窟 建築的特色。那裡的臺階陡峭,需要手腳並用地爬上去。這寓意著人們到達天堂需要經歷許多艱辛。
這次的 吳哥窟 游記前面已經啰啰嗦嗦的寫了一篇了,寺廟還是那些寺廟,微笑還是那樣的微笑。但總還是有很多的地方有了不同。下麵說說這些寺廟吧。
還是從大家最熟悉的高棉的微笑開始 ↑暹粒
柬埔寨 吳哥窟 的巴戎寺坐落於吳哥通王城之中心點,其迴廊東西長160公尺、南北長140公尺;迴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頂,但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只剩下斷垣殘壁及巨大之 石柱 供後人憑吊。巴戎寺 (Bayon) 以佛面塔、迴廊壁畫而著名,因為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篤奉佛教,整個寺廟採用佛教教義的 須彌山 (世界的中心)為概念而起造。中央拔尖、磊磊環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 須彌山 ;四面城牆象徵喜馬拉雅山;城牆與第二層建築之間的環溝空地,代表大海。49座佛塔均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面容,據說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這就是令 吳哥窟 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穿行在眾 多佛 塔間,身處任何一個角落,都會感覺佛像在微笑的看著你。
除了面目慈善的四面佛,巴戎寺外側迴廊上的浮雕也是不可錯過的特色,浮雕的內容包括神話故事、戰爭背景、市井生活、宗教信仰等,每一處都雕刻得極為精細。
↑暹粒 ↑暹粒 ↑暹粒
四面佛是巴戎寺的標誌,巴戎寺共有54尊四面佛,每一尊佛像都帶著慈善的微笑。蔣勛先生的《吳哥之美》中曾說,巴戎寺雖然是一個不算大的寺廟,但其到達通王城四個城門的距離是相等的,在當時的人們心中,這個寺廟不僅是王城的中心,更是世界的中心。
↑吳哥窟 史書上記載,巴戎寺中心的寶塔曾是鎏金的,寺廟中48座寶塔圍繞著中心的寶塔,象徵著天人合一的宗教意義。最初巴戎寺建成後是用來供奉濕婆神的,者耶跋摩七世繼位後,將國教改為大乘佛教,因此重新修葺了巴戎寺,將其改造成了以佛教文化為主而又融合了 印度 教特點的寺廟。
傳說,這些佛面是巴戎寺的建造者---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每面佛像高達三米。巴戎寺是歷代國王祭天神的地方,它的建造年代比小吳哥晚六、七十年左右。建於12世紀末。巴戎寺與小吳哥相似,也是建在三層台基上。第一層140米乘160米,第二層72米乘80米,第三層就是那個高達40多米的中央寶塔。各層台基周圍有圍廊,台基中部和圍廊上分佈著大大小小49座塔。經歷了千年的風雨,有些巨石已經風化坍塌。 ↑暹粒 為什麼世人覺得這些微笑神秘?有的人說,是因為猜不透闍耶跋摩七世這個人,為何能用隱居田園、沒有雄心壯志的心,卻有能力去統治帶領出一個盛世王朝,猜不透他這個人,更猜不透他的微笑,所以神秘。
↑暹粒 高棉的微笑,歷經風雨滄桑,又看遍世間繁華,沉澱和領悟下一種祥和安寧。
第二段聊聊到 暹粒 的行程和吃住行
先從出發說起, 沈陽 出發到 暹粒 的航班很多,出發和回來的時間都還不錯,比較節約時間。所以妥妥的選擇了直飛。
簽證雖然可以落地簽,但落地簽經常需要排隊等待,所以還是網上先行辦理了電子簽證,這樣一下飛機就可以直接出機場,能早早趕到酒店休息。木鴿因時間緊張,辦的落地簽,好在時間不長,出關的時候還是一樣,海關的工作人員磨磨蹭蹭的拿著你的護照問你要小費,唯一的區別是中文已經說的非常的溜了,這下連裝傻的機會都不給你了,哈哈哈哈。不過我還是很堅決的問他“WHY”.磨蹭了下也只能無奈的把護照扔回給了我。也有人在隔壁 通道 磨嘰的嫌煩,一人給了10塊人民幣。
出了大廳,找到事前說好的 柬埔寨 小伙(五歲就隋家人來的),網絡還是用在淘寶買的卡,出發前買好套餐充值,落地插卡即用,還是非常的方便。
酒店不大,但非常的安靜,設計也很有特色,是個不錯的拍照的地方。離老市場和酒吧街也很近,走路大概十幾分鐘,喊個突突車也方便。
匆匆忙忙的趕到小吳哥那最著名的看日出的水塘邊時,天際已經變的有些明亮了。雖然早上四點就出發了,但加上了先去買票的時間,到達時卻是稍晚了些。水塘邊已經層層疊疊的圍滿了人,一個個抬頭望天,期待的模樣。靠著身體不算粗苯,慢慢,慢慢居然也蹭到了人群的最前面,和大家一樣,抬頭望天。
看著天空慢慢亮起,太陽也在那幾個玉米柱子的一角慢慢顯露。
↑暹粒
聖劍寺,是 吳哥窟 景區內比較著名的一個。寺名來源於闍耶跋摩二世傳繼承人聖劍的傳說。闍耶跋摩七世重建吳哥城時曾在此居住,這裡曾經是高棉人最重視的寺廟之一,最重要的節日典禮都在這裡舉行,數千人供養和維護著這座寺廟。
聖劍寺入口
聖劍寺在1927年至1932年曾被修繕過。它是在12世紀時,闊耶跋摩七世為供奉自己的父親而修建的。據說當時大吳哥城正在修建,這裡就成了國王臨時的住所,也就是他舉行朝拜和讀書的地方。在寺 中東 側院子里曾有一塊碑銘,是闍耶跋摩七世的兒子所寫,現存放在angkor Conservation內。
聖劍寺規模宏大,其長方形的圍牆長800米、寬700米。通往寺廟有四條路,在寺廟的門口立著數尊手拿長蛇攪動乳海的眾神與阿修羅,在東西兩邊,有一列長的砂岩石蓮花牆,而蓮花上曾經有佛像,但在濕婆派主持時,他們被毀壞。在聖劍寺東邊入口有一座兩層建築物,相傳這座房子是用來存放聖劍的,它的圓形支柱很像 地中海 建築風格。從中央聖塔開始,四條狹長的走廊向各個方向延伸,並帶拱頂。在聖塔寺的西面和背面則分別供奉著毗濕奴和濕婆的神龕。
門口有 3 座塔,塔的兩邊各有一隻巨型的金翅鳥,雙手各抓住那迦的尾巴,雙腳踏在那迦的身上。(為何這兩位天神有如何深仇大恨,原來兩位神之間還有一段恩怨。其實兩位神還有親戚關係,他們兩人的媽媽是兩姐妹,但是有一天這兩姐妹以眾神攪乳海所獲的神馬高耳的尾巴顏色打賭,負者要成為勝者的奴隸。那迦的媽媽猜黑色,金翅鳥的媽媽猜白色。
實際上那隻神馬的尾巴確實是白色的,但是那迦的媽媽利用自己的兒子作弊,命令一些黑色的小蛇附在馬尾巴上裝成馬毛,結果遠遠看起來神馬的尾巴就像是黑色的,結果金翅鳥的媽媽淪為奴隸。不久金翅鳥降生,出生時火光衝天,眾神與仙人都非常害怕,誤以為是火神阿耆尼發怒。後來得知是金翅鳥出世。
金翅鳥發覺母親居然是蛇族的奴隸,於是金翅鳥跟那迦談好以奪取天神的至寶不死甘露送給眾蛇以換取自由。金翅鳥威力非凡,輕易就打敗了眾神搶走甘露。在返回的路上,金翅鳥與毗濕奴相遇,毗濕奴以兩個條件使金翅鳥答應做他的坐騎:1,不喝甘露也永生不死;2,地上的蛇類將永遠是它的食物。
金翅鳥知道那迦的媽媽之前耍詐,所以他也不傻,他見到那迦,拿著個空瓶子假裝不小心打翻在地,然後那迦趕緊伸出舌頭去舔,結果蛇的舌頭就被地面銳利的草割成了兩半,原來蛇的舌頭分叉是這樣來的啊,呵呵。。。從此這兩位神就結下了宿怨,見面就打,所以見到這樣的雕像就不用奇怪了。)金翅鳥的上面本來還有一尊佛像,不過被闍耶跋摩八世的滅佛運動給鏟掉了。其實在寺廟的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得到滅佛運動的痕跡,有些牆面上有佛龕沒卻沒有佛像。
聖劍寺是吳哥古跡群里規模最大的寺廟之一,而且並不僅僅是個單純的寺廟。除了寺廟,其實還包含行宮和佛學院。據說當年大吳哥城修建的時候,國王就暫住在聖劍寺。最輝煌的時候,這裡住了官員、官員的家眷、佣人,平民共計10萬人。光是裝飾聖劍寺的珍珠就有11萬顆。
聖劍寺位於吳哥王城北門外約 2 公里處,占地 56 公頃,寺廟為方形,裡外共 4 層,中央有一座浮屠石雕呈十字形往四方放射,直通向寺廟的 4 個入口,每側入口共有十九道門,外圍有長 800 公尺、寬700公尺的城牆環繞。長廊的設計結構是由外側往內側越來越小,越往中心點,門的寬度越寬,高度卻越低,這應該是闍耶跋摩七世為表達對父親的尊敬,對神的敬畏,運用建築上的設計使進入的人必須逐漸地彎腰低頭,越靠近中心,越需要莊重,謙卑。從這樣的一個細節,不難看出闍耶跋摩七世的用心。
聖劍寺還有一個標誌性的建築就是一個兩層樓的建築。一看到腦袋中便會想到古 希腊 的神殿,全部以超大圓形石塊疊起來的 石柱 支撐著,這個在吳哥古蹟中是唯一的,在吳哥王朝的文化藝術上別具意義。建築本身雖為兩層,但並無樓梯,是否當初為木造樓梯也無法得知,目前還不知道這兩層樓究竟是用來乾什麼的,不過當你的照片背景倒是不錯。順便提一下,兩層樓旁邊還有一道非常長的長廊,非常適合拍照。
崩密列(Beng Mealea),是一座小 吳哥窟 式的寺廟,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這座寺廟距離吳哥古跡群以東40公里,崩密列是一座 印度 教寺廟,但是它有一些雕塑都反映的是佛教的主題。
崩密列不屬於常規的吳哥景區範圍內,所以叫少有游客到來,而且原來的崩密列也沒有修有木頭棧道進入,來的游客需要從亂石中爬進爬出,有走一圈起碼要三四個小時,還時常發生些意外事故。現在修有棧道蜿蜒整個古城內,游走一圈快的話半小時就夠。
崩密列到現在還基本保持著發現時的狀態,一直沒有修繕。所以在這裡也可以找到當年發現 吳哥窟 時的影子。
崩密列內部的一些雕刻都反映出佛教特色的主題。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建築的損壞也是較為嚴重,難以恢復其原樣了。寺廟的歷史無人知曉,由於損壞留給後人的信息也十分缺乏,只能從建築特色和風格猜測是12世紀時的建築物。寺內的雜草叢生,寺廟坍塌,都體現出了一片荒涼的氣息,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這裡成為了電影導演們的最愛。(《古墓麗影》就是其中之一)
塔普倫寺(Ta Prohm,部分地區譯作“塔布蘢寺”)是古真臘吳哥王朝的國王加亞華爾曼七世為他母親所修建的寺院,興建於1186年。塔普倫寺屬於吳哥文化較為後期的作品。
塔普倫寺位於 柬埔寨 吳哥城東約1公里處,位於 吳哥窟 南部33公里處,四周長、寬據說原有1000米、600米,尊奉婆羅門教和佛教,當地人稱之為“小 吳哥窟 ”,但是現在崩落毀損的情況相當嚴重,目前只剩下長、寬各為40米及30米的內層圍牆了。
4面方位開有4座門廊,主殿面向東方,北側突出門廊上有6臂保護神Vishnu的浮雕。由東門走進來,會經過一道長長迴廊,長廊頂端有成列仙女Apsara的浮雕,透露出飄逸浪漫氣息,所以有“舞者長廊”的美譽。
神殿內則是供奉“智慧女神”Prajnaparamita,傳說是依據加亞華爾曼七世的母親形象而塑造雕刻,當初被髮現時即被當地人稱之為卡 波克 (Kapok)的 大樹 所盤據而放棄整修。
還有一處內室稱為“回音塔”,站在 塔里 面的某一定點,用力拍胸脯時會產生宏亮的聲聲回音,神奇有趣。
但經過長時間無人居住,許多樹木長在寺廟之上,寺內多為樹抱石的景觀。
這座寺廟因為拍攝過電影《古墓麗影》所以也是游客熱門的地方。多年前來這邊的時後感覺是個清凈有神秘的寺廟。但現在不大的寺廟內基本都被欄桿檔了起來,游客更是絡繹不絕。所以這次變得匆匆而過了。
東湄本寺 (East Mebon) 。這座寺廟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 於十世紀中興建,大象石雕是用來祭祀 印度 神濕婆,以及國王的雙親。原本是位於一個七公里長,二公里寬的人工水庫,即東巴萊湖 (East Baray)中央,不過湖水早已乾,水庫的範圍已變成農田了。東湄本它的坐落顯示了高棉建築師很註重方位。東湄本寺建在用紅色砂岩砌成的三層臺階之上,臺階四角都有大象石雕,而且保存得比較完好。五座磚砌的寶塔豎立在頂層臺階之上,塔身多有損毀,而其他建築亦大都倒塌,只餘石雕的門框和廊柱在勉強支撐著。磚砌的塔身上佈滿雞蛋般大小的圓孔,這些圓孔可能是鑲嵌了寶石,又或是為了牢 固原 本覆蓋在塔身面層的灰泥。大量的密密麻麻的圓孔都鑲嵌了雞蛋般大寶石,那些洞本來是用來作為固定灰泥之用的。
比粒寺位於東梅奔寺的南側約1.5公里的地方,也是一座金字塔式建築,通東梅奔寺建造在同一時期,但規模比其巨大。比粒寺是進行火葬儀式的地方。比粒寺(PRE RUP)為古代皇族火化變身為神之神殿,又稱變身塔。可以看到燒焦過的痕跡,千年前在此舉行儀式,定是達官雲集,不能隨便進入的。是典型塔山建築,基座上建造磚塔。它的結構與塔松寺(TA SOM)很相似,因屬紅磚結構,在夕陽照耀下泛著暖暖的紅;
加之這裡開闊的視野,現在也吸引了一些游客在此看日落。出發前參考其他游記的時候有不少游記會建議避開巴肯山的人群來這邊看日落。不過比粒寺的高度還是沒有巴肯山那邊高的。然後和巴肯山一樣看日落時沒有啥前景,也只能看到稻田和一片低矮的熱帶樹林。
來 吳哥窟 去過巴肯山看日落,感覺那雖然不高的小山爬的也是不值,但也還是來了,看日落這一環節是雞肋,因為不看再也沒機會了。
巴孔寺是 柬埔寨 吳哥古跡中位於 暹粒 市西南15公里的一座供奉濕婆神的 印度 教寺廟。根據1935年發現的寺碑記載,此寺廟乃是881年吳哥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建立的國寺(當時的都國都在羅盧奧斯Rolous)。巴孔寺原為廢墟, 法國 遠東學院古跡維修專家莫裡斯·格萊斯從1936年開始修複,經過七年努力到1943年大致修複原貌。巴孔寺是一座五層的方形金字壇,底層邊長65米,各層的基點原有塔門,最頂層中心矗立一座寶塔。
在 柬埔寨 吳哥窟 的行程就是每天游走在各種寺廟和廢墟之中。
前面幾篇已經把幾個比較大型和知名的寺廟都單獨介紹了一下(如巴戎寺,聖劍寺,女皇宮,吳哥城等)
餘下大多的寺廟都是匆匆而過,當然時間寬裕的話也值得慢慢在其中尋覓。
巴方寺(Baphuon,又叫巴普昂寺)是11世紀中葉真臘國王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公元1050-1066年在位)於1060年修建獻給濕婆神(Shiva)的國寺,它位於當時都城的中心,現巴揚寺 西北 200米,緊鄰皇家宮殿的南圍牆。巴方寺被稱為世界上最大、圖樣最複雜的立體建築。
巴方寺是一座 須彌山 (Mount Meru)寺,呈金字塔形。整個寺共有5層台基,在第1、3、5層台基上各有一個封閉式迴廊,迴廊四邊的中央和四角都有塔樓。在第5層台基上建有一座高約50米巨大銅皮包裹著的石塔,它比其東南方巴揚寺中央的 金塔 還要高。銅塔的最高點象徵著宇宙萬物的中心,別忘了巴方寺是位於當時都城的中心,哪個國王都希望自己的王城是“世界”中心點,所有的人都要圍著他轉。
班蒂斯蕾(Banteay Srei)大家口中的“女王宮”,也為“女人的城堡”之意,位於 柬埔寨 暹粒 省,距吳哥城約25公里,是 柬埔寨 三大聖廟之一,被譽為“吳哥古跡中的明珠”。供奉著婆羅門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濕婆。建於967年的羅真陀羅跋摩(Rajendravarman)時期,而於1002年的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時期完成。
女王宮以艷麗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稱於世,是吳哥古跡中風格最獨特和最精緻的建築群之一。Banteay Srei的意思是“女人的城堡”,據猜測是由女性修建和雕刻的。這也許是因為這裡的雕刻太過精美,不像出於男性之手。關於它的建造年代也有一些質疑,也有學者認為這樣高超的工藝遠遠超越了其他10世紀建築的水平,而更像是13-14世紀的作品。但是根據發掘出來的碑銘記載,這裡是前任統治者曷利沙跋摩一世的孫子雅吉那瓦 拉哈 (Yajnavaraha)修建的。
女王宮規模不大,但周圍同樣開挖護城河。現存的主體建築有三座中央塔和大型藏書室,所有外牆全部佈滿精美的雕刻。女王宮是第一座採用“原物歸位”修複法 成功 的建築,後來這一方法廣泛應用到 吳哥窟 其他古跡的修複工作中。
吳哥窟 建築莊嚴勻稱,比例和諧,無論是建築技巧,還是雕刻藝術,都達到極高水平。 吳哥窟 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有兩重石砌牆。面積1000×850平方米,外牆之外有壕溝,壕溝寬190米,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300米,周長約5.6公里。 吳哥窟 正門向西,與大吳哥王城南門外大道連接,門樓上立三塔,門內是一庭院,院東有一長147米的大道通向內圍牆入口。大道兩側各有藏書室和池塘一處。內圍牆140米,長270米,牆內的主體建築在3層臺階之上,台基高23米,底面積215×187米,除第三層為75×75平方米的正方形外,第1、2層均為長方形,每層的四邊,各有左、中、右三條石階梯連接上一層。在最高一層的平臺上,矗立象徵著諸神之家和宇宙中心的5座尖頂寶塔,正中央一座寶塔最高,達42米,即高出地面65.5米,其餘4塔較矮,分立於平臺四角。第二層平臺的四角也各有一座截頂寶塔。每一層平臺的四周都繞以石砌迴廊。廊內有庭院、藏經樓、壁龕、神座等。各層均有石雕門樓和連接上下層的階梯,階梯的欄桿上都有7頭石雕巨蟒盤繞,階梯兩旁還飾有精美的 石獅 子。全部寶塔,門樓都飾以石雕蓮花,約有1萬個。
吳哥窟 (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也是我們俗稱的小吳哥。
被稱作 柬埔寨 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築。 吳哥窟 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 中國 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是吳哥古跡重要組成部分,又稱吳哥寺,或小吳哥,梵語意為“寺之都”。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時為供奉毗濕奴而建,三十多年才完工。 吳哥窟 是吳哥古跡最精華的部分,也是 柬埔寨 早期建築風格的代表。
吳哥窟 的整體佈局,從空中看就可以一目瞭然
吳哥窟 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
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 印度 金剛寶座式塔佈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游廊,此外, 須彌山 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乃是 吳哥窟 建築的特色。那裡的臺階陡峭,需要手腳並用地爬上去。這寓意著人們到達天堂需要經歷許多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