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帶你去看滿天繁星和倒沙入海---記2018年7月納米比亞之旅
↑鯨灣港 ↑鯨灣港 D7: 斯瓦科普蒙德-頹廢方丹 D7-1: 斯瓦科普蒙德小鎮斯瓦科普蒙德 (Swakopmund),是 納米比亞 西部大西洋沿岸的一座港市。位於溫得和克以西280公里, 鯨灣港 以北33公里處,是埃龍戈區首府,人口28,552人(2007年)。 斯瓦科普蒙德 因位於斯瓦科普河入 海口 而得名。南距 鯨灣港 32公里,東距首都溫得和克280公里,是 納米比亞 第四 大城 市。 ↑斯瓦科普蒙德 市區有1951年建立的博物館,有棧橋, 燈塔 和水晶展覽館,北部120公里有著名的十字角海獅灘。 ↑斯瓦科普蒙德 今天上午本 來安 排有Brandburge徒步,Brandberg山峰是 納米比亞 最高的山峰 (2573 m),被古老的布曼須土著視作神山。聽聞這兩天有 獅子 出現,被封了。
我索性早早起來拍日出。穿過整齊的街道,往東邊走了好久,才在一塊空地上捕捉到,時間剛剛好。 ↑斯瓦科普蒙德 斯瓦科普蒙德 由 德國 人建立於1892年,是 納米比亞 主要港口之一。道路錯落有致,處處透露著 德國 的嚴謹和精緻。 ↑斯瓦科普蒙德 ↑斯瓦科普蒙德 我們的酒店Hotel A La Mer有著絕佳的地理位置,出門右拐,就看到了著名的棧橋和網紅餐廳The Tug,是欣賞日落的絕佳之選。 ↑斯瓦科普蒙德 ↑斯瓦科普蒙德 在這裡,一邊是浩瀚的大西洋,一邊是令人生畏的沙丘,帶給你前所未有的視覺和心理衝擊。 ↑斯瓦科普蒙德 當地因有本格拉寒流,終年氣候宜人,夏季氣溫16-23,冬季氣溫10-18。 ↑斯瓦科普蒙德 大軍搜到了此處有中餐廳吳家園,熱情地請我們大餐。老闆娘說馬雲來的時候都是她親自打包送到酒店的。這是我見到彎彎吃的最多的一頓,多到我都怕她吃吐了 斯文學習用筷子。 D7-2: 海難出事點車子在一處船舶失事處停靠。 納米比亞 的海岸線在本格拉寒流的影響下,常年大霧瀰漫,風大狼急,船隻時常觸礁擱淺或者沉沒。因此也被稱為 騷年快樂地像個孩子。 大軍同學也童心泛濫。 當其他人都畏懼灼熱的陽光躲回車上時,愛海的孩子遲遲不願意離去...... 赫雷羅人(Herero),西南 非洲 民族。主要居住在 納米比亞 北部和 安哥拉 南部。屬尼格羅人種班圖類型,與奧萬博人血緣相近。赫雷羅人以畜牧為生,以牛奶為主食。
約於18世紀中葉,大部分赫雷羅人繼續向南向東遷移,占據了奧阿斯山脈以北地區。仍然滯留於卡奧 科蘭 的赫雷羅人形成了兩個人口不多的部落:辛巴人(我們俗稱的紅泥人)和津巴人。
1880年, 德國 占領了 納米比亞 ,征收當地人的土地和牲畜,並驅使他們築路開礦、服各種勞役。僅僅幾年時間,赫雷羅人就失去2/3的土地,一半以上的牲畜也變成了 德國 人的財產。殘暴的壓迫和瘋狂的掠奪,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
1904年1月12日 , 納米比亞 赫雷羅族人向 德國 殖民者發動恐怖襲擊。 德國 軍隊對赫雷羅族人的滅絕行動一直持續了3年,赫雷羅族人原本有50萬到120多萬,最後只剩下1萬多人,幾乎瀕臨滅絕。未被屠殺的被關入集中營中做活體實驗。300多件遺骨也被帶回 德國 進行研究,妄圖證明“ 歐洲 白人優於 非洲 黑人”。
直到1915年,德軍被 南非 人民打敗,赫雷羅族民眾才得以解放。重獲自由以後,這個部族的男男女女都穿起了跟 德國 統治者一樣的衣服。雖然在2004年赫雷羅族種族屠殺100年紀念時, 德國 部長為德軍從前所犯下的罪行道歉,但這並沒有改變赫雷羅族民眾沿襲下來的服飾傳統,以銘記他們那段血淚歷史。
這種穿著獨樹一幟,當地語稱為“Othorokweva”。穿戴款式主要為十九世紀 維多利亞 時代的及地長袍裙子,色彩鮮艷,多褶皺,下半截喇叭狀散開。 維多利亞 式的服飾最早由傳教士引進,後來,赫雷羅族民眾在服飾上加上了牛角形頭飾。赫雷羅族以畜牧業為生,牛就是他們的財富,牛角形的帽子就是最好的例證。雙牛角形的頭飾下麵是空的,牛角越大,表示生育能力越強。 D7-3: 紅泥人/辛巴族(Himba)繼續前行不久,也挺巧,遇到了赫雷羅人的分支辛巴人。大軍拿出一袋零食,迫不及待跳下車。 辛巴族(Himba)位於 非洲 西南部的 納米比亞 ,是 納米比亞 一個行將消失的原始社會族群。辛巴族以畜牧種植為生。除了雨水豐沛的雨季,男人一般常年外出放牧狩獵,女人留守。 辛巴人沒有圖騰,他們崇拜祖先、崇拜火,祖先火是維繫民族的精神核心。一個家族結成一個部落,一個村子基本就是一戶人家,數間茅草頂的小泥房,糧倉和畜棚,星點羅列成了一個村落。家族制是唯一的社會制度保障,家族長老,確切的說是長老團,掌管著一切,包括判定懲罰、經濟規劃、行政組織。 辛巴男人的每個妻子和她生育的孩子住在一棟籬笆房裡,有多少籬笆房,就有多少個老婆。父親兄長去世後,其財產包括老婆都由弟弟接手,父母則由兄弟出錢大家供養。 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最特別的是,她們喜歡把一種紅色石粉和著奶油塗抹在身上,就連頭髮也要用這種紅泥巴裹著。因此,辛巴人的皮膚永遠都是紅色的。
辛巴女子身上的紅色顏料,這種紅石,並不容易取得,是用一種採自數十公里之外的山區的紅石做成的。其製作方法很簡單——把石料磨碎,然後加入水和從牛乳里提取的脂肪(牛油)。一經抹上用水都很難沖洗掉,能保持一周不退色。她們這麼做,一是為了抵禦烈日暴曬,二是蚊蟲不會叮咬。
由於缺水,辛巴女人一生都不洗澡,一輩子都裹在紅泥 巴中 ,因此一般稱之為紅泥人。 辛巴人的男女關係非常隨意,三頭牛就可以換一個老婆,但是必須是一頭公牛兩頭母牛。這裡的男子一般都要娶三四個妻子來保證人口的繁衍,即使這樣,由於近親結婚的緣故,孩子夭折得厲害,辛巴人的人口在銳減。 男孩子都剃光頭,女孩子綁兩個辮子向前梳。 赫雷羅人和辛巴人雖然曾為同一民族,但一個穿得越來越多,一個穿得越來越少,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大軍在Ring和斯文的協調談判下,支付了50納幣,準備開拍。不想一個女人看他白白嫩嫩的樣子,一下子撲過來,反被人家揩油,成為了我們一路的笑談,哈哈! 我們作為路人甲乙,也蹭拍了幾張可愛的孩子。 路上遇到象群。
我索性早早起來拍日出。穿過整齊的街道,往東邊走了好久,才在一塊空地上捕捉到,時間剛剛好。 ↑斯瓦科普蒙德 斯瓦科普蒙德 由 德國 人建立於1892年,是 納米比亞 主要港口之一。道路錯落有致,處處透露著 德國 的嚴謹和精緻。 ↑斯瓦科普蒙德 ↑斯瓦科普蒙德 我們的酒店Hotel A La Mer有著絕佳的地理位置,出門右拐,就看到了著名的棧橋和網紅餐廳The Tug,是欣賞日落的絕佳之選。 ↑斯瓦科普蒙德 ↑斯瓦科普蒙德 在這裡,一邊是浩瀚的大西洋,一邊是令人生畏的沙丘,帶給你前所未有的視覺和心理衝擊。 ↑斯瓦科普蒙德 當地因有本格拉寒流,終年氣候宜人,夏季氣溫16-23,冬季氣溫10-18。 ↑斯瓦科普蒙德 大軍搜到了此處有中餐廳吳家園,熱情地請我們大餐。老闆娘說馬雲來的時候都是她親自打包送到酒店的。這是我見到彎彎吃的最多的一頓,多到我都怕她吃吐了 斯文學習用筷子。 D7-2: 海難出事點車子在一處船舶失事處停靠。 納米比亞 的海岸線在本格拉寒流的影響下,常年大霧瀰漫,風大狼急,船隻時常觸礁擱淺或者沉沒。因此也被稱為 騷年快樂地像個孩子。 大軍同學也童心泛濫。 當其他人都畏懼灼熱的陽光躲回車上時,愛海的孩子遲遲不願意離去...... 赫雷羅人(Herero),西南 非洲 民族。主要居住在 納米比亞 北部和 安哥拉 南部。屬尼格羅人種班圖類型,與奧萬博人血緣相近。赫雷羅人以畜牧為生,以牛奶為主食。
約於18世紀中葉,大部分赫雷羅人繼續向南向東遷移,占據了奧阿斯山脈以北地區。仍然滯留於卡奧 科蘭 的赫雷羅人形成了兩個人口不多的部落:辛巴人(我們俗稱的紅泥人)和津巴人。
1880年, 德國 占領了 納米比亞 ,征收當地人的土地和牲畜,並驅使他們築路開礦、服各種勞役。僅僅幾年時間,赫雷羅人就失去2/3的土地,一半以上的牲畜也變成了 德國 人的財產。殘暴的壓迫和瘋狂的掠奪,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
1904年1月12日 , 納米比亞 赫雷羅族人向 德國 殖民者發動恐怖襲擊。 德國 軍隊對赫雷羅族人的滅絕行動一直持續了3年,赫雷羅族人原本有50萬到120多萬,最後只剩下1萬多人,幾乎瀕臨滅絕。未被屠殺的被關入集中營中做活體實驗。300多件遺骨也被帶回 德國 進行研究,妄圖證明“ 歐洲 白人優於 非洲 黑人”。
直到1915年,德軍被 南非 人民打敗,赫雷羅族民眾才得以解放。重獲自由以後,這個部族的男男女女都穿起了跟 德國 統治者一樣的衣服。雖然在2004年赫雷羅族種族屠殺100年紀念時, 德國 部長為德軍從前所犯下的罪行道歉,但這並沒有改變赫雷羅族民眾沿襲下來的服飾傳統,以銘記他們那段血淚歷史。
這種穿著獨樹一幟,當地語稱為“Othorokweva”。穿戴款式主要為十九世紀 維多利亞 時代的及地長袍裙子,色彩鮮艷,多褶皺,下半截喇叭狀散開。 維多利亞 式的服飾最早由傳教士引進,後來,赫雷羅族民眾在服飾上加上了牛角形頭飾。赫雷羅族以畜牧業為生,牛就是他們的財富,牛角形的帽子就是最好的例證。雙牛角形的頭飾下麵是空的,牛角越大,表示生育能力越強。 D7-3: 紅泥人/辛巴族(Himba)繼續前行不久,也挺巧,遇到了赫雷羅人的分支辛巴人。大軍拿出一袋零食,迫不及待跳下車。 辛巴族(Himba)位於 非洲 西南部的 納米比亞 ,是 納米比亞 一個行將消失的原始社會族群。辛巴族以畜牧種植為生。除了雨水豐沛的雨季,男人一般常年外出放牧狩獵,女人留守。 辛巴人沒有圖騰,他們崇拜祖先、崇拜火,祖先火是維繫民族的精神核心。一個家族結成一個部落,一個村子基本就是一戶人家,數間茅草頂的小泥房,糧倉和畜棚,星點羅列成了一個村落。家族制是唯一的社會制度保障,家族長老,確切的說是長老團,掌管著一切,包括判定懲罰、經濟規劃、行政組織。 辛巴男人的每個妻子和她生育的孩子住在一棟籬笆房裡,有多少籬笆房,就有多少個老婆。父親兄長去世後,其財產包括老婆都由弟弟接手,父母則由兄弟出錢大家供養。 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最特別的是,她們喜歡把一種紅色石粉和著奶油塗抹在身上,就連頭髮也要用這種紅泥巴裹著。因此,辛巴人的皮膚永遠都是紅色的。
辛巴女子身上的紅色顏料,這種紅石,並不容易取得,是用一種採自數十公里之外的山區的紅石做成的。其製作方法很簡單——把石料磨碎,然後加入水和從牛乳里提取的脂肪(牛油)。一經抹上用水都很難沖洗掉,能保持一周不退色。她們這麼做,一是為了抵禦烈日暴曬,二是蚊蟲不會叮咬。
由於缺水,辛巴女人一生都不洗澡,一輩子都裹在紅泥 巴中 ,因此一般稱之為紅泥人。 辛巴人的男女關係非常隨意,三頭牛就可以換一個老婆,但是必須是一頭公牛兩頭母牛。這裡的男子一般都要娶三四個妻子來保證人口的繁衍,即使這樣,由於近親結婚的緣故,孩子夭折得厲害,辛巴人的人口在銳減。 男孩子都剃光頭,女孩子綁兩個辮子向前梳。 赫雷羅人和辛巴人雖然曾為同一民族,但一個穿得越來越多,一個穿得越來越少,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大軍在Ring和斯文的協調談判下,支付了50納幣,準備開拍。不想一個女人看他白白嫩嫩的樣子,一下子撲過來,反被人家揩油,成為了我們一路的笑談,哈哈! 我們作為路人甲乙,也蹭拍了幾張可愛的孩子。 路上遇到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