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夏意大利之旅(5)羅馬第二日
8月7日繼續探索 羅馬 。 1\. 天使與殉道者聖母大殿到了 共和 國廣場,我一眼就發現這個外觀很獨特的建築,明顯是個古 羅馬 的建築,不像典型的教堂。原來這座教堂建在古 羅馬 戴克裡先浴場的冷水浴室內,由米開朗琪羅設計改造。 2006年 波蘭 裔雕刻家Igor Mitoraj為教堂做了新的青銅門。 2\. 特雷維噴泉 Fontana di Trevi特雷維 噴泉是 羅馬 最大的巴 洛克 風格噴泉。許多人向池中投擲硬幣許願。 游人摩肩接踵。 3\. 西班牙廣場 Piazza di Spagna西班牙 廣場曾經出現在電影《 羅馬 假期》的場景中。 西班牙 廣場因波旁王朝的 西班牙 駐教廷大使館“ 西班牙 宮”在此而得名。連接 西班牙 廣場和山上教堂的135級“ 西班牙 階梯”的建造目的是為了連接 西班牙 宮和山上教堂,現在成了著名的景點。 在 西班牙 廣場與 西班牙 階梯相接的右側有一棟黃白色的建築是 英國 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最後的住所。1820年11月身患肺結核的濟慈在朋友陪伴下來到這裡,希望 意大利 溫暖的氣候能幫他恢復健康。他於1821年2月23日在這裡去世,年僅25歲。自1909年起這棟房子變成博物館紀念濟慈和他的朋友、 英國 浪漫主義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濟慈死後,雪萊為他寫了輓歌《阿多尼》(Adonais)來抒發自己對濟慈的悼念之情,並控訴造成濟慈早逝的 英國 文壇以及當時社會現狀。1822年7月8日,雪萊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號在 意大利 海域遭遇風暴而遇難,年僅29歲。雪萊的遺體由他生前的好友大詩人拜倫及特列勞尼以 希腊 式的儀式火化,骨灰埋葬在 羅馬 。順便說一句拜倫:拜倫於1816年下半年去了 意大利 ,投入到燒炭黨人運動中,並且成為地方組織的領袖。燒炭黨( 意大利 語:Carbonari)是大約1800年至1831年活躍在 意大利 半島各國的秘密民族主義政黨,在 意大利 統一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燒炭黨人的革命活動失敗,1823年7月拜倫離開 意大利 去了 希腊 ,加入到了反抗奧斯曼的 希腊 獨立戰爭,並擔任 希腊 一個軍隊的司令。1824年4月19日,拜倫病逝於 希腊 ,年僅36歲。這三人都是19世紀 英國 浪漫主義詩人,在3年內相繼早逝,而且都和 意大利 緣分不淺,難怪這個博物館的招牌畫上他們三人的像。
下圖:前面是濟慈,左後是雪萊,右後是拜倫。 下圖是 西班牙 廣場上一個巴 洛克 風格的“破船噴泉”(La 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由 意大利 雕塑家濟安·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父親彼得·貝尼尼(Pietro Bernini)所設計,於1627年-1629年間建造完成。 下圖是賣糖炒慄子的小販,把碩果纍纍的慄子樹枝都搬來了! 4\. 阿庇亞古道 Via Appia Antica阿庇亞古道建於公元前312-264年的 羅馬 共和 國時代。它始於今日 羅馬 市中心的古 羅馬 廣場(Roman Forum)終於 意大利 東南部港口 布林迪西 。最初建造它的目的是運兵。它是古 羅馬 最重要的戰略要道。 斯巴達 克斯起義在公元前71年被撲滅後,被俘的6000奴隸就是在這條路上被釘十字架的。今天這條路的一段及周邊成了國家公園,環境清幽,一路上點綴著古城牆、城門、古墓、教堂等數不清的名勝古跡,令人大發思古之幽情。 我們看到的這段城牆叫奧勒良城牆(Mura aureliane),於公元271年到275年 羅馬 皇帝奧勒良和普羅布斯在位時期修建。興建城牆是應對270年蠻族入侵的一項緊急措施。奧勒良城牆環繞了整個 羅馬 七座山丘,加上戰神廣場,以及台伯河右岸的特拉斯提弗列區。奧勒良城牆全長19公里,城內面積13.7平方公里。城牆用磚和混凝土建造,厚3.5米,高8米,每100 羅馬 尺(29.6米)有一個方塔。在5世紀,城牆高度加高一倍,達到16米。到公元500年,城牆擁有383個塔樓、7,020個垛口、18個主要城門,5個邊門、116個廁所,以及2,066個對外窗口。一直到19世紀奧勒良城牆都承擔著保衛 羅馬 的軍事作用。
下圖是聖塞 巴斯 蒂安 門(Porta San Sebastiano)。它是奧勒良城牆中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城門。它最早被稱為阿庇亞門(Porta Appia),因為出了聖塞 巴斯 蒂安 門就是阿庇亞古道。直到15世紀下半葉聖塞 巴斯 蒂安 聖殿建立才改叫此名。此門為磚結構,有兩個塔樓,裡面和樓上是 羅馬 城牆博物館。 下圖是聖塞 巴斯 蒂安 門外的飲水池,石雕非常古老。 5\. 城外的聖塞巴斯蒂安聖殿及地下墓窟城外的聖塞 巴斯 蒂安 聖殿 (San Sebastiano fuori le mura)這個名字是指它建於奧勒良城牆外,以區別於城內帕拉蒂尼山的另一座聖塞 巴斯 蒂安 教堂。聖殿始建於4世紀,獻給殉道者聖塞 巴斯 蒂安 。聖塞 巴斯 蒂安 (英語:St. Sebastian;256年?-288年)是一個 羅馬 軍人,在 羅馬 皇帝戴克裡先迫害基督徒期間被殺。在藝術和文學作品中,他常被描繪成雙臂被捆綁在樹樁上,被亂箭所射。該聖堂建在聖塞 巴斯 蒂安 地下墓窟(Catacombe San Sebastiano)之上。在早期基督徒受迫害的時代,聖塞 巴斯 蒂安 地下墓窟曾臨時安放聖徒彼得和保羅的遺骸。聖塞 巴斯 蒂安 的遺骸於公元350年放置在這裡。
現已發現的 羅馬 地下墓窟至少有四十處,其中多數是基督徒墓葬,但是也有異教徒和猶太教徒的墓葬,單獨或混合埋葬。它們開始於2世紀,以應對土地擁擠和短缺,也是秘密埋葬受迫害基督徒的地方。 羅馬 地下柔軟的火山岩非常適合開挖隧道,因為它第一次暴露在空氣中是軟的,隨後就變硬。墓道長達數公里,並且多達4層。
下圖是教堂的正面,建於17世紀。 自19世紀末以來的考古發掘已經釐清了地下墓窟的歷史發展和建築結構。這個地方最早是火山灰礦(pozzolan),自公元2世紀末被廢棄後 羅馬 人就把這裡用作墳場。下圖這些符號都是基督教的符號。 參觀必須由工作人員帶領並講解。工作人員提供英法德意四種語言的服務,一次湊齊30-40人帶下去。我們參加了一個英語團組。進入地下不許拍照。地下墓窟很深,如迷宮一樣,參觀的路很窄,燈光幽暗。越往下走越冷,石頭上都凝水了。我們身邊就是一個個或簡陋或豪華的空墓穴,牆上不乏各種符號和圖案。我心想:這要是不跟緊了萬一迷路恐怕是出不來了
下兩圖是地面展廳里展出的考古成果。 從地下墓窟出來進入聖塞 巴斯 蒂安 聖殿 。 下圖是教堂天花板,畫的是聖塞 巴斯 蒂安 。 教堂里有一尊耶穌像(the Salvator Mundi),是著名雕塑家貝尼尼的最後一件雕塑作品,創作於1679年,貝尼尼82歲。見下圖。
下圖:前面是濟慈,左後是雪萊,右後是拜倫。 下圖是 西班牙 廣場上一個巴 洛克 風格的“破船噴泉”(La 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由 意大利 雕塑家濟安·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父親彼得·貝尼尼(Pietro Bernini)所設計,於1627年-1629年間建造完成。 下圖是賣糖炒慄子的小販,把碩果纍纍的慄子樹枝都搬來了! 4\. 阿庇亞古道 Via Appia Antica阿庇亞古道建於公元前312-264年的 羅馬 共和 國時代。它始於今日 羅馬 市中心的古 羅馬 廣場(Roman Forum)終於 意大利 東南部港口 布林迪西 。最初建造它的目的是運兵。它是古 羅馬 最重要的戰略要道。 斯巴達 克斯起義在公元前71年被撲滅後,被俘的6000奴隸就是在這條路上被釘十字架的。今天這條路的一段及周邊成了國家公園,環境清幽,一路上點綴著古城牆、城門、古墓、教堂等數不清的名勝古跡,令人大發思古之幽情。 我們看到的這段城牆叫奧勒良城牆(Mura aureliane),於公元271年到275年 羅馬 皇帝奧勒良和普羅布斯在位時期修建。興建城牆是應對270年蠻族入侵的一項緊急措施。奧勒良城牆環繞了整個 羅馬 七座山丘,加上戰神廣場,以及台伯河右岸的特拉斯提弗列區。奧勒良城牆全長19公里,城內面積13.7平方公里。城牆用磚和混凝土建造,厚3.5米,高8米,每100 羅馬 尺(29.6米)有一個方塔。在5世紀,城牆高度加高一倍,達到16米。到公元500年,城牆擁有383個塔樓、7,020個垛口、18個主要城門,5個邊門、116個廁所,以及2,066個對外窗口。一直到19世紀奧勒良城牆都承擔著保衛 羅馬 的軍事作用。
下圖是聖塞 巴斯 蒂安 門(Porta San Sebastiano)。它是奧勒良城牆中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城門。它最早被稱為阿庇亞門(Porta Appia),因為出了聖塞 巴斯 蒂安 門就是阿庇亞古道。直到15世紀下半葉聖塞 巴斯 蒂安 聖殿建立才改叫此名。此門為磚結構,有兩個塔樓,裡面和樓上是 羅馬 城牆博物館。 下圖是聖塞 巴斯 蒂安 門外的飲水池,石雕非常古老。 5\. 城外的聖塞巴斯蒂安聖殿及地下墓窟城外的聖塞 巴斯 蒂安 聖殿 (San Sebastiano fuori le mura)這個名字是指它建於奧勒良城牆外,以區別於城內帕拉蒂尼山的另一座聖塞 巴斯 蒂安 教堂。聖殿始建於4世紀,獻給殉道者聖塞 巴斯 蒂安 。聖塞 巴斯 蒂安 (英語:St. Sebastian;256年?-288年)是一個 羅馬 軍人,在 羅馬 皇帝戴克裡先迫害基督徒期間被殺。在藝術和文學作品中,他常被描繪成雙臂被捆綁在樹樁上,被亂箭所射。該聖堂建在聖塞 巴斯 蒂安 地下墓窟(Catacombe San Sebastiano)之上。在早期基督徒受迫害的時代,聖塞 巴斯 蒂安 地下墓窟曾臨時安放聖徒彼得和保羅的遺骸。聖塞 巴斯 蒂安 的遺骸於公元350年放置在這裡。
現已發現的 羅馬 地下墓窟至少有四十處,其中多數是基督徒墓葬,但是也有異教徒和猶太教徒的墓葬,單獨或混合埋葬。它們開始於2世紀,以應對土地擁擠和短缺,也是秘密埋葬受迫害基督徒的地方。 羅馬 地下柔軟的火山岩非常適合開挖隧道,因為它第一次暴露在空氣中是軟的,隨後就變硬。墓道長達數公里,並且多達4層。
下圖是教堂的正面,建於17世紀。 自19世紀末以來的考古發掘已經釐清了地下墓窟的歷史發展和建築結構。這個地方最早是火山灰礦(pozzolan),自公元2世紀末被廢棄後 羅馬 人就把這裡用作墳場。下圖這些符號都是基督教的符號。 參觀必須由工作人員帶領並講解。工作人員提供英法德意四種語言的服務,一次湊齊30-40人帶下去。我們參加了一個英語團組。進入地下不許拍照。地下墓窟很深,如迷宮一樣,參觀的路很窄,燈光幽暗。越往下走越冷,石頭上都凝水了。我們身邊就是一個個或簡陋或豪華的空墓穴,牆上不乏各種符號和圖案。我心想:這要是不跟緊了萬一迷路恐怕是出不來了
下兩圖是地面展廳里展出的考古成果。 從地下墓窟出來進入聖塞 巴斯 蒂安 聖殿 。 下圖是教堂天花板,畫的是聖塞 巴斯 蒂安 。 教堂里有一尊耶穌像(the Salvator Mundi),是著名雕塑家貝尼尼的最後一件雕塑作品,創作於1679年,貝尼尼82歲。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