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33天的平淡小確幸「用愛發電的人情味」
↑101大樓 ↑101大樓 ↑101大樓 ↑101大樓 ↑101大樓 2017年最幸運的是遇到了騰訊,這裡有著良好的企業文化,這裡遇到很多善良又熱心的人,這裡不僅能學到東西,並且每一天都過得很開心。騰訊價值觀是:正直 Integrity + 進取 Proactive + 合作 Collaboration + 創新 Innovation,永記於心 寫這個的同時又是一名失業少女,真是找份好實習比找工作還難 三顧故宮只為瑰寶▼故宮博物館的牌匾還是很大氣的——天下為公: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背包一類不允許帶入博物館內,但是可以免費寄存在這些古香古色的格子中 ↑臺北故宮博物院 ▼憑藉學生證可以免費參觀,前兩次是領了張小紙條,而第三次的門票竟然變成在手上蓋毛公鼎的章 ↑臺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是目前所見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32行,近500字。周宣王即位之初,想要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作者毛公鑄造此銅鼎是為了答謝皇 恩和 稱頌周天子美德,希望留給後世子孫做永久的紀念 ↑臺北故宮博物院 ▼翠玉白菜:整個是由一整塊翠玉雕琢而成,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色澤青白寓意“清清白白”,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寓意多子多孫,原置於紫禁城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 永和 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 ▼肉形石:本是一塊帶有成層色條的瑪瑙石,經過工匠的染色打孔,造成了類似東坡肉的國寶,就是看著有點兒肥有點兒膩。肉形石與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並稱 臺北 故宮的鎮館三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 ▼玉枕:宋金時小瓷枕廣為流行,除了簡單的長方形還出現許多動物造型,嬰兒紋樣在宋代更受歡迎。雖然很可愛,但想想在這麼硬的上面睡覺頭真的不痛嗎,不給磕死也得落枕啊 ↑臺北故宮博物院 ▼各種精雕細琢的玉器,非常精細的活兒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酒器:酒可以從背上的蓋子里倒入,然後從嘴裡倒出來,適合我這種愛酒人士 ↑臺北故宮博物院 ▼洗手盆:把手和立腳都很有創意就對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西周晚期青銅器,上面刻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我們現在所說的“劃地盤”其實就來源於這裡,因為古時候國家劃地盤,就是通過在這樣的青銅盤子里刻上銘文來呈現的 ↑臺北故宮博物院 ▼鏤雕象牙 雲龍 紋套球:這件物品的上半部分由一整顆象牙所製成,下半部分也是一整顆。十九世紀由 廣東 地區牙匠所刻制,共二十四層,每層皆可靈活轉動。據說做完這個活兒的工匠可謂三廢,手廢眼睛廢耳朵廢。而當 中國 工匠在搞文藝的時候,西方列強在搞大炮,因此輸了戰爭真是不稀奇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 ▼木套杯:印象中是某國送我國的禮物,套杯有好幾十個,現存展覽的這個已經丟失了幾個最小的套杯,而且本來有很多套目前只剩下兩三套 ↑臺北故宮博物院 ▼桃核雕刻:成人的拇指般大小,方寸天地間展盡了微雕工藝,連看都要用放大鏡才看得清,還記得小學課本里的《核舟記》講的就是這個 ↑臺北故宮博物院 ▼二樓是書畫展,一般都會被導游略過,我的印象也不算深刻,但有幾幅畫我也是很愛看的, 比如 下圖這種類型:層次的建築、眾多的人物、豐富的色彩、複雜的情景 ↑臺北故宮博物院 ▼ 景泰 藍:又稱為“銅胎掐絲琺琅”,我國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之一,到明代 景泰 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 ↑臺北故宮博物院 ▼珊瑚魁星點鬥盆景:珠寶堆砌的水波中浮現一隻龍首魚尾的翠玉鰲魚,一尊以硃紅色珊瑚雕造高舉七星的神祇——魁星站立在鰲首上。相傳魁星為 北斗 七星之首,主考運,而珊瑚是佛教七寶之一,有驅邪避凶的用途,乃是是慈禧辟邪之用 ↑臺北故宮博物院 ▼西洋懷錶:讓我想起了百達斐麗博物館里看到的藏品,除了精緻我想不到更準確的詞來形容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官帽的帽頂:古代官員的官品都是頂頭上的 ↑臺北故宮博物院 ▼扳指和扳指盒:因為舊時的男子經常射箭,這是一種護手工具,帶於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而在放箭時,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 ↑臺北故宮博物院 ▼朝珠:應該是很熟悉了,曾經在各大清朝古裝劇中出現,禮服的一種佩掛物。朝珠共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絛色都有區別。朝珠兩旁共附小珠三串,名為紀念。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一串在右為男,兩串在右一串在左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稱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