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聖天使橋上的雕像
前言聖天使橋( 意大利 語:Ponte Sant'Angelo),又名哈德良橋(Pons Aelius),
是 意大利 羅馬 的一座古 羅馬 橋梁,橫跨台伯河,橋後的圓頂建築就是 聖彼得 大教堂。
它是公元134年,由 羅馬 皇帝哈德良(Hadrian)興建的,
這座橋主要用於連接市中心與他 新建 的陵墓,也就是現在的聖天使堡。 
橋上樹立著十尊天使雕像,每個天使手上都拿著一樣耶穌受刑的刑具,
這些雕像都出自貝爾尼尼(Bernini)和他的弟子之手。
在橋頭還另有 聖彼得 和 聖保羅 (下圖最左側)的雕像,總共十二座,
其中只有緊靠聖天使堡的兩尊天使(下圖最右)是由貝爾尼尼親自雕刻的,而且真跡也早已被轉移至了城裡的聖安德列亞教堂(Santa Adrea delle Fratte)保存,現在橋頭的兩尊天使只是複製品。
1,聖彼得 與 聖保羅分別立於橋頭左、右兩側的是 聖彼得 (Saint Peter)和 聖保羅 (Saint Paul), 
左手拿著聖經,右手拿著鑰匙的就是 聖彼得 。
他是耶穌十二使徒中年齡最長的一位,也是基督教會名義上的第一任教宗。
通常油畫或者雕像的造型就是卷髮,卷鬚,手執耶穌基督授予的開啟天國之門的鑰匙。
“Perugino’s Christ Giving the Keys of the Kingdom to St. Peter”
這幅描寫耶穌授予 聖彼得 鑰匙的作品可以在西斯廷禮拜堂的牆上看到。
左手拿聖經,右手持劍的是 聖保羅 ,他在天主教會中被稱為 “非猶太人使徒”,基督教會的創始人。
公元64年6月29日,他在 羅馬 受到尼祿皇帝迫害,被判處以寶劍斬首之刑。
所以,通常油畫或者雕像的造型就是滿臉的大鬍子並且手持寶劍。
2,皮鞭與恥辱柱走上橋面,首先映入眼帘的一組天使是:
天使與鞭子(Angel with the Scourge)、天使與恥辱柱(Angel with the Column)
這兩座雕像所要表達的就是:
耶穌在被捕後被綁在柱子上受到 羅馬 士兵用鞭子拷打的場景。
兩位天使手上捧著的分別就是行刑時用的“鞭子”和耶穌被綁的那根柱子 - “恥辱柱”。
3,荊棘皇冠與面紗繼續往前會看到另一組天使,他們分別是:
天使與荊棘皇冠(Angel with the Crown of Thorns)、天使與面紗(Angel with Veronica's Veil)
天使與荊棘冠冕(Angel with the Crown of Thorns):
在當時,猶太人封耶穌為王, 羅馬 人嘲笑耶穌,帝王怎麼可以沒有皇冠呢?於是就弄這個荊棘版王冠。
羅馬 士兵不光是從肉體上鞭撻耶穌,更從精神上侮辱他。
這座天使手上拿著的正是耶穌受辱時戴過的荊棘版王冠。
這個王冠的實物,現在仍保存在 巴黎 聖母院內。
天使與面紗(Angel with Veronica's Veil):
相傳耶穌背十字架登赴 加爾 瓦略山時,途中曾有維洛尼卡(Veronica)--- 後來被封為聖女,
用面紗為耶穌擦拭血汗交加的面容,耶穌的面容從此就永遠印在了她的面紗上。
此面紗至今仍保存在 聖彼得 大教堂內,每年聖周(Holy Week)五向游客展示一次。
4,紫袍與釘子再接下來的一組天使分別是:
天使與紫袍和骰子(Angel with the Garment and Dice)、天使與釘子(Angel with the Nails)
天使與紫袍和骰子(Angel with the Garment and Dice):
天使手裡捧著的是耶穌受難時穿著的紫袍,袍上還有2個骰子。
耶穌受難前, 羅馬 人讓他穿上了紫色的衣袍,紫色在當時象徵著皇族,這也是在嘲笑耶穌。
骰子,是由於士兵將耶穌釘上十字架之後,開始擲骰子來決定如何分他的衣物。
天使與釘子(Angel with the Nails) 天使與釘子(Angel with the Nails):
當時, 羅馬 士兵用3根六寸長的大釘子,猛力去釘耶穌的手腕和腳,釘牢了,就把十字架豎起來。
雕塑原樣應該是天使拿著這3根釘過耶穌的長釘(左手拿兩根釘子,右手也捏著一根)。
不過在橋頭上的這尊雕塑,右手卻是空的,可以明顯看出右手無名指有被折斷的痕跡。
5,“INRI”與十字架在接近聖天使堡的橋面上還樹立這另外一組天使:
天使與“INRI”(Angel with the Superscription INRI)、天使與十字架(Angel with the Cross):,
天使與“INRI”(Angel with the Superscription INRI):
這個天使手上拿著寫有拉丁文 “INRI” 的牌子,
“INRI” 是拉丁文 “Iesus Nazarenus Rex Iudaeorum” 的縮寫,
意思是:Nazarenus( 拿撒勒 ,地名)的耶穌,猶太人的王。
耶穌在受到審判時,坦然承認自己就是“猶太人的王”就是“彌賽亞”(Messiah,上帝選中的人)
說明下,在拉丁文里用 ”I“ 代替 ”J",用 ”V“ 代替 "U”。
天使與十字架(Angel with the Cross):
十字架(Cross)是基督教(三大派:天主教、東正教與新教)的主要標誌,
象徵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死亡以救贖罪人。
當然,這三大派的十字架樣子都略有不同,一眼就能分辨出,這個和本文無關,以後再另開帖介紹。
耶穌被綁在柱子上受完鞭刑後,還被迫把六尺長的十字架背到受刑的 加爾 瓦略山(Calvary)上去。
是 意大利 羅馬 的一座古 羅馬 橋梁,橫跨台伯河,橋後的圓頂建築就是 聖彼得 大教堂。




這些雕像都出自貝爾尼尼(Bernini)和他的弟子之手。
在橋頭還另有 聖彼得 和 聖保羅 (下圖最左側)的雕像,總共十二座,
其中只有緊靠聖天使堡的兩尊天使(下圖最右)是由貝爾尼尼親自雕刻的,而且真跡也早已被轉移至了城裡的聖安德列亞教堂(Santa Adrea delle Fratte)保存,現在橋頭的兩尊天使只是複製品。



他是耶穌十二使徒中年齡最長的一位,也是基督教會名義上的第一任教宗。
通常油畫或者雕像的造型就是卷髮,卷鬚,手執耶穌基督授予的開啟天國之門的鑰匙。
“Perugino’s Christ Giving the Keys of the Kingdom to St. Peter”


左手拿聖經,右手持劍的是 聖保羅 ,他在天主教會中被稱為 “非猶太人使徒”,基督教會的創始人。
公元64年6月29日,他在 羅馬 受到尼祿皇帝迫害,被判處以寶劍斬首之刑。


天使與鞭子(Angel with the Scourge)、天使與恥辱柱(Angel with the Column)

耶穌在被捕後被綁在柱子上受到 羅馬 士兵用鞭子拷打的場景。
兩位天使手上捧著的分別就是行刑時用的“鞭子”和耶穌被綁的那根柱子 - “恥辱柱”。

天使與荊棘皇冠(Angel with the Crown of Thorns)、天使與面紗(Angel with Veronica's Veil)


在當時,猶太人封耶穌為王, 羅馬 人嘲笑耶穌,帝王怎麼可以沒有皇冠呢?於是就弄這個荊棘版王冠。
羅馬 士兵不光是從肉體上鞭撻耶穌,更從精神上侮辱他。
這座天使手上拿著的正是耶穌受辱時戴過的荊棘版王冠。


相傳耶穌背十字架登赴 加爾 瓦略山時,途中曾有維洛尼卡(Veronica)--- 後來被封為聖女,
用面紗為耶穌擦拭血汗交加的面容,耶穌的面容從此就永遠印在了她的面紗上。


天使與紫袍和骰子(Angel with the Garment and Dice)、天使與釘子(Angel with the Nails)

天使手裡捧著的是耶穌受難時穿著的紫袍,袍上還有2個骰子。

骰子,是由於士兵將耶穌釘上十字架之後,開始擲骰子來決定如何分他的衣物。

當時, 羅馬 士兵用3根六寸長的大釘子,猛力去釘耶穌的手腕和腳,釘牢了,就把十字架豎起來。



天使與“INRI”(Angel with the Superscription INRI)、天使與十字架(Angel with the Cross):,

這個天使手上拿著寫有拉丁文 “INRI” 的牌子,

意思是:Nazarenus( 拿撒勒 ,地名)的耶穌,猶太人的王。
耶穌在受到審判時,坦然承認自己就是“猶太人的王”就是“彌賽亞”(Messiah,上帝選中的人)
說明下,在拉丁文里用 ”I“ 代替 ”J",用 ”V“ 代替 "U”。

十字架(Cross)是基督教(三大派:天主教、東正教與新教)的主要標誌,
象徵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死亡以救贖罪人。
當然,這三大派的十字架樣子都略有不同,一眼就能分辨出,這個和本文無關,以後再另開帖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