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 老子文化廣場 欒台遺址

2015.12.12(第1143篇) === 古塔巡禮系列鏈接 http://www.mafengwo.cn/i/8427474.html ===
%%寫在前面:一直以來有些新朋友給了些建議,因此從第1050篇開始都會加上這段簡單說明;
1:初衷就是備份照片,早期因為移動硬盤壞了遺失太多照片,因此現在除了2個移動硬盤再加上這裡做為照片備份地方。就因為是備份照片,都是前幾年照片,基本是忘光了細節,所以只是加點景點說明,最多補上幾句個人感想,做為將來自己再看照片時的回憶。
2:目前照片已經近40萬張,2個4T的硬盤都快放滿,為了方便我自己管理與搜尋,很多照片做為切割拆分成不同檔案,例如一個鎮上有好幾個景點,大部分是每個小景點就一個檔案,並不是做段落標題區分,畢竟主要在硬盤我要在近40萬張照片找到最好就是有獨立檔名,因此有些朋友的建議我實在是做不了。
3.拍照技術不好,也會有看似重覆的照片,那是因為不同角度或是不同光圈快門設置,看起來就有一些像是重覆照片,畢竟我是備份為主,當然是全部保存,如果剛好有看到我照片的有想法只能說抱歉請繞道。
4.不是常看其他內容,有上線主要還是備份照片或發個筆記就離開,若沒有註意朋友的發文還請見諒,至於如果朋友們對我照片內容的地方有興趣我只要有看到留言必定知無不言(當然前提是我沒忘記),大部分我是自駕,公共交通部分很少能回答上。%%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 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古稱“苦”、“鳴鹿”、“真源”、“仙源”等,是道家文化的發祥地。2579年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李耳)就誕生在這裡。
鹿邑 縣著名旅游景點:為紀念老子, 鹿邑 縣政府在太清宮對面建立老子文化廣場。老子所著《道德經》博大精深,震古爍今,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成為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境內文化遺址眾多,保存有太清宮、老君台、欒台等文化遺跡,其中,太清宮、老君台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老子故里旅游區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AAAA級旅游景區。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自助遊攻略
↑老子文化廣場 欒台遺址欒台,亦名欒王寺、欒相寺。那麼欒台因何而得名呢?
當地文化部門有關負責人說,欒台是商代欒相王封地,欒相王在位期間,災害頻至,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欒相王開倉放糧,救濟群眾,卻被權姦誣其收買民心,圖謀不軌,欒相王於當年四月八日被殺。事後,當地群眾為感謝欒相王救濟之恩,在城內 西北 角修建欒相寺。每年農曆的四月八日,前來祭拜的群眾如雲,逐漸形成大型春會。
為了減少會期踏壞麥子,20世紀20年代,經當地兩名權威人士倡議,將每年四月八日的會期改為每年的農曆二月初八,直至延續至今。
如今,每年農曆二月初八這天,方圓幾里乃至幾十里的群眾和生意人都會早早來到普大莊趕大型春會。春會會期5天,會上商賈雲集,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與此同時,由群眾自發組織的大型古裝戲在村莊黃金地段好戲連臺,觀者如雲。趕春會者更是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當然,附近一些群眾和信眾也趁此機會到欒台燒香、祭拜,他們一邊虔誠地點上香火,祭拜欒相王,一邊祈福納祥,祝願全家老少幸 福安 康。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欒台位於老子故里 鹿邑 縣城東南的王皮溜鎮西2.5公里處,台高5米,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據考證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 中國 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考古工作者認為欒台是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整個商代直至周時戰國早期的文化遺存和文化堆積,是一座古文化遺址。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該遺址現為一臺地,四周皆為平坦的農耕地。台高5米,基本上成方形,每面寬80米。遺址東、北兩面為陡峭的斷崖,暴露出許多陶片和蚌殼;西、南兩面為斜坡狀。整個臺地全為黑土構成。該遺址1978年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升格為 河南 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工作者認為欒台是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整個商代直至周時戰國早期的文化遺存和文化堆積,是一座古文化遺址,先民們從大汶口晚期到戰國初期,一直在這欒臺上生活 。
《水經註》說:“渦水……經苦縣 故城 南,城之四門,列築馳道,東自賴鄉,南自南門,越水直指古台”。說明南北朝時已成“古台”。
清康 熙版《 鹿邑 縣誌圖》標有欒相寺遺址。乾隆版《 鹿邑 縣誌》說:“ 欒城 在縣十八里,舊址略存”。光緒版《 鹿邑 縣誌》也說:“ 欒城 在縣南十八里”。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1978年, 中國 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河南 二隊與 周口 地區文化局文物科對欒台遺址進行了調查。欒台遺址古代遺存豐富,地層堆積頗厚,一般在7米以上,個別地方達8米餘。
1987年9月, 河南 省文物研究所在遺址東端開方試掘,基本上弄清了遺址的文化內涵。其堆積情況為:上部1.50米為近代文化層,含有明清及現代陶瓷碎片。第二層厚1.50米,為西周中晚期文化層,出土有陶豆、陶簋、陶罐、陶瓮、陶甑、陶盆、骨簪等。陶器多為繩紋灰陶器。第三層為商代文化層,時代若相當於二里崗期至殷墟二期,深1.50米,出土有繩紋灰陶鬲、豆、罐、大口尊等器物。第四層為二裡頭時期文化層,深0.8米,出土有繩紋、籃紋、方格紋陶器,其中鼎、罐、豆、盆等為泥質灰陶器,還有素麵紅褐色陶質尊形器。本期內涵中還含有岳石文化因素,代表器物為夾砂紅陶獻。第五層為龍山文化層,厚2.20米,出土有灰繩紋、藍紋、方格紋陶鼎、罐、缽、杯、獻等,另外還有磨光灰陶片、黑陶片、黑皮紅褐色陶片。
另外,在發掘區 西北 部,出土有繩紋灰陶筒瓦和淺盤細柄豆為代表的遺物,考古人員將這組遺存定為六期。
第一期文化遺存的遺跡主要為灰坑,以坑口形狀分為圓形和不規則形兩種,坑內堆積主要是大塊紅燒土。此期遺物有陶、石、骨、蚌四類。陶質器皿最多,石器甚少。陶器有泥質、夾砂兩類,可分為泥質紅陶、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夾砂褐陶、夾砂灰陶五個陶系。主要器類有:鼎、盉、壺、罐、豆、高柄杯、器蓋等。
第二期文化遺存早段的遺跡,有居住址、水井、灰坑等。灰坑以坑口形狀可分為橢圓形、圓形和不規則形等。水井為圓形豎直壁,井底呈鍋底狀。井底出五件小口鼓肩罐和一件長頸鼓腹壺。它們都應是汲水器。居住址,未見保存完整者。但從殘留痕跡觀察,這時期流行連排式地面上建築,其居住面多為較硬的黃色墊土,有下凹的炊爨處。遺物有陶、石、骨、蚌、銅等質地。陶器以泥質陶為主,夾砂陶次之。夾砂陶含砂粒細小,一般不甚明顯,可分為泥質灰陶、泥質黑陶、泥質紅碣陶、夾砂灰陶、夾砂紅揭陶、白陶等六個陶系。灰陶最多,紋飾仍以素麵籃紋為主。較常見的是斜籃紋和豎籃紋,同時多與弦紋合飾在同一器物上。繩紋、方格紋已出現,但數量較少。飾有上述兩類紋飾的器胎較厚,器形亦大。常見的器類有鼎、白陶或罐、壺、盆、盤、豆、杯、碗、器蓋等。
第三期文化遺存的遺跡有房址、灰坑兩類。這期遺存的陶器以夾砂紅褐陶和泥質黑皮灰胎陶為主要陶系。夾砂紅褐陶器表磨光,並留有刮磨的條痕。因火候不均,常見灰黑色斑塊,或內紅外黑、外紅內灰的現象。泥質黑皮灰陶的胎壁較厚,因火候低,陶質較軟,皆輪制。器壁普遍飾有突棱,籃紋、回形紋、方格紋也可見到,但數量很少。主要器形有罐、盆、豆、碗等。
第四期文化遺存的遺跡主要是灰坑。其中圓形豎井式坑,坑壁光潔,坑底平整,有踏踩的硬面。近底部的坑壁上常見燒痕,一般直徑在2米左右。另外,還有圓形鍋底狀和不規則形坑。不規則形坑一般較大,坑內堆積雜亂,多見大量蚌殼、螺殼等雜物。陶器主要有泥質灰陶、夾砂灰陶和夾砂紅褐陶三個陶系。灰陶占絕大多數。繩紋是裝飾器表的主要紋飾,並有粗、中、細之分。常見的器類有:鬲、甗、罐、盆、簋、豆等。
第五期文化遺存主要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有木質棺,皆為單人仰身直肢葬。流行腰坑和口含的葬俗。隨葬器物放置在頭部。 陶器的基本組合為鬲、罐、簋、豆。
第六期文化遺存分佈較少,僅在發掘區的北部有發現。陶器主要是灰陶系。陶質堅硬,器表流行繩紋。主要器類有罐、盆、豆、碗等,同時還有一些建築材料。
經過認真挖掘,潛心研究,考古人員認為欒台遺址歷史悠久,年代達5000年以上,且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和學術價值。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鹿邑自助遊攻略
↑欒台遺址

火熱攻略

相關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