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 之 赫爾辛基
我想,如果不是因為小姨住在 芬蘭 ,我應該不會第三次來到這個國家。多年前的冬日記憶,是正午前後2小時的灰色白日,是比天空明亮的雪原大地,燭火在路邊的雪洞里搖搖晃晃,彩色極光在極冷的晴朗冬夜跳躍在天上。還有一個在 赫爾辛基 機場轉機時遇到的醉醺醺的中年人(那時我看25歲以上的人可能都是中年),剛從 東京 回來,見到我的 亞洲 臉,立刻生出了孺慕之情,不厭其煩地對我講述他在 東京 受到的禮遇,然後不斷致謝,最後帶著 東京 之行的回憶幸福地醉倒了。雖然去過兩次,但那個國度和那裡的人,仍讓我感覺遙遠和陌生,遙遠是因為覺得那裡的冬天幾乎不適合人類生存,陌生則是覺得那裡的人有點讓我搞不明白。
2018年夏天,我要去看陽光下的北國了,不一樣的感覺是從在 北京 機場見到即將搭乘的芬航客機開始的。客機的機身設計非常悅目,白色機身的尾部排列著藍色圓點,與機身上“芬航”字母的字體相宜得章,簡約俏皮的風格會讓人微笑。後來我知道了,飛機機身的設計是出自 芬蘭 國寶級潮流品牌---Marimekko。 和母親大人入住的小酒店位於 赫爾辛基 老城的港灣區,酒店窗外的天空在早上5點時已被 朝陽 染紅,我們迎著 朝陽 ,走向正在醒來的碼頭和大海。碼頭邊停靠著帆船,遠處,巨大的郵輪正徐徐駛來;不遠處總統府門前的農貿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忙碌的身影。8月是 芬蘭 的漿果季節,市場上最早開檔就是水果攤。五顏六色的小漿果在 朝陽 下晶瑩剔透,煞是誘人,練攤的姑娘面容冷艷,惜字如金,推銷方式就是把各色漿果遞過來,然後說一個字“try”。母親大人來者不拒,一一品嘗,評價也是一個字“酸”(最喜歡這種沒廢話的溝通方式)。 再往前去,一排由老太太主營的手工織品攤位已經在靜悄悄地營業了。老太太們大都胖乎乎的,坐在小攤後面織著毛線,見到我們駐足會微笑著站起來;看到我們挑選,也會把一些商品遞過來以示推薦。她們的作品都是典型的 北歐 風格,材料天然,簡單實用。
上午10點多,我們登上開往“ 芬蘭 堡”的輪渡,15分鐘後抵達了一座綠樹成蔭的小島。 芬蘭 堡的第一個名字叫“ 瑞典 堡”,因為在它開 始興 建的1748年, 芬蘭 還是 瑞典 王國的一部分。1748年之前,維京巨人與 北極 熊小子(還沒成長為大叔)的架(史稱“俄瑞戰爭”)已經來來回回掐了近200年。從1700年開始,巨人的戰績變得糟糕起來,維京人估計有點含糊了。他們開始在距離 赫爾辛基 老城區1.5公里的海面上,依托3個小島修建防禦工事,半個世紀後,堡壘竣工,這是 歐洲 曾經最彪悍的海上霸主為自己修建的 海防 要塞。如果說“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那麼再堅固的堡壘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保障,鎮守要塞的 瑞典 軍隊在1808年向俄國投降, 芬蘭 成了 俄羅斯 帝國的戰利品, 芬蘭 堡在隨後的110年裡是 俄羅斯 的海軍基地。 如今的 芬蘭 堡是 赫爾辛基 尋幽訪古的好去處。在這座兼具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小島上,舊日的雄關早已退掉鋒芒。就像所有的老人一樣,面容本身就是故事;看著這座要塞,你可以想象,那個設計它的 瑞典 軍官有著怎樣的信念,維京衛兵站在城牆上眺望著東方,俄國人蓋的小教堂里年輕的士兵輕聲祈禱,滿目瘡痍的城堡在硝煙過後被陽光照耀。 芬蘭 併入俄國之後, 赫爾辛基 被定為 芬蘭 的新首都,它的城市建築風格接近當時的俄國首都 聖彼得堡 。城市地標“白教堂”前的廣場上,有一座建於1894年的沙皇 亞歷山大 二世的銅像,這位沙皇因為在位期間給了 芬蘭 廣泛的自治而被紀念。為異族統治者建雕像並保留至今,這讓人看到 芬蘭 民族的豁達務實,知足不辱,弱小民族的民族意識在強鄰的輪番統治下不提也罷。 跟 歐洲 其他都市相比, 赫爾辛基 沒有厚重的歷史感,顯得輕鬆舒展。這裡的人跟 北京 人一樣,愛喝酒。 北京 人酒到酣處,或指點 江山 ,或感嘆人生,或豪氣鬥生,或涓然淚下,總之動靜小不了。 赫爾辛基 人喝酒就單純多了,只是為了擺脫羞怯,開口說話(我在多年後終於明白了那個醉醺醺的中年人)。這是一群心思純凈不善言辭的人,他們從14世紀開始融入大陸文明,飽經戰亂卻依然留住了自己最初的樣子。我想,是簡單與順應讓這群人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了下來,也正是如此的性情,讓今天的他們擁有簡單自然的幸福快樂。 如果你想感受人類寡言的本真,可以在夏天到 赫爾辛基 去,找一家酒吧叫一杯啤酒,坐在室外,看著藍天碧海,等著鄰座的客人來找你說話。
2018年夏天,我要去看陽光下的北國了,不一樣的感覺是從在 北京 機場見到即將搭乘的芬航客機開始的。客機的機身設計非常悅目,白色機身的尾部排列著藍色圓點,與機身上“芬航”字母的字體相宜得章,簡約俏皮的風格會讓人微笑。後來我知道了,飛機機身的設計是出自 芬蘭 國寶級潮流品牌---Marimekko。 和母親大人入住的小酒店位於 赫爾辛基 老城的港灣區,酒店窗外的天空在早上5點時已被 朝陽 染紅,我們迎著 朝陽 ,走向正在醒來的碼頭和大海。碼頭邊停靠著帆船,遠處,巨大的郵輪正徐徐駛來;不遠處總統府門前的農貿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忙碌的身影。8月是 芬蘭 的漿果季節,市場上最早開檔就是水果攤。五顏六色的小漿果在 朝陽 下晶瑩剔透,煞是誘人,練攤的姑娘面容冷艷,惜字如金,推銷方式就是把各色漿果遞過來,然後說一個字“try”。母親大人來者不拒,一一品嘗,評價也是一個字“酸”(最喜歡這種沒廢話的溝通方式)。 再往前去,一排由老太太主營的手工織品攤位已經在靜悄悄地營業了。老太太們大都胖乎乎的,坐在小攤後面織著毛線,見到我們駐足會微笑著站起來;看到我們挑選,也會把一些商品遞過來以示推薦。她們的作品都是典型的 北歐 風格,材料天然,簡單實用。
上午10點多,我們登上開往“ 芬蘭 堡”的輪渡,15分鐘後抵達了一座綠樹成蔭的小島。 芬蘭 堡的第一個名字叫“ 瑞典 堡”,因為在它開 始興 建的1748年, 芬蘭 還是 瑞典 王國的一部分。1748年之前,維京巨人與 北極 熊小子(還沒成長為大叔)的架(史稱“俄瑞戰爭”)已經來來回回掐了近200年。從1700年開始,巨人的戰績變得糟糕起來,維京人估計有點含糊了。他們開始在距離 赫爾辛基 老城區1.5公里的海面上,依托3個小島修建防禦工事,半個世紀後,堡壘竣工,這是 歐洲 曾經最彪悍的海上霸主為自己修建的 海防 要塞。如果說“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那麼再堅固的堡壘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保障,鎮守要塞的 瑞典 軍隊在1808年向俄國投降, 芬蘭 成了 俄羅斯 帝國的戰利品, 芬蘭 堡在隨後的110年裡是 俄羅斯 的海軍基地。 如今的 芬蘭 堡是 赫爾辛基 尋幽訪古的好去處。在這座兼具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小島上,舊日的雄關早已退掉鋒芒。就像所有的老人一樣,面容本身就是故事;看著這座要塞,你可以想象,那個設計它的 瑞典 軍官有著怎樣的信念,維京衛兵站在城牆上眺望著東方,俄國人蓋的小教堂里年輕的士兵輕聲祈禱,滿目瘡痍的城堡在硝煙過後被陽光照耀。 芬蘭 併入俄國之後, 赫爾辛基 被定為 芬蘭 的新首都,它的城市建築風格接近當時的俄國首都 聖彼得堡 。城市地標“白教堂”前的廣場上,有一座建於1894年的沙皇 亞歷山大 二世的銅像,這位沙皇因為在位期間給了 芬蘭 廣泛的自治而被紀念。為異族統治者建雕像並保留至今,這讓人看到 芬蘭 民族的豁達務實,知足不辱,弱小民族的民族意識在強鄰的輪番統治下不提也罷。 跟 歐洲 其他都市相比, 赫爾辛基 沒有厚重的歷史感,顯得輕鬆舒展。這裡的人跟 北京 人一樣,愛喝酒。 北京 人酒到酣處,或指點 江山 ,或感嘆人生,或豪氣鬥生,或涓然淚下,總之動靜小不了。 赫爾辛基 人喝酒就單純多了,只是為了擺脫羞怯,開口說話(我在多年後終於明白了那個醉醺醺的中年人)。這是一群心思純凈不善言辭的人,他們從14世紀開始融入大陸文明,飽經戰亂卻依然留住了自己最初的樣子。我想,是簡單與順應讓這群人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了下來,也正是如此的性情,讓今天的他們擁有簡單自然的幸福快樂。 如果你想感受人類寡言的本真,可以在夏天到 赫爾辛基 去,找一家酒吧叫一杯啤酒,坐在室外,看著藍天碧海,等著鄰座的客人來找你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