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斯頓的博物館與藝術館 | 一座城市的自我修養

休斯頓 的生活對於一個沒有車也沒有朋友的女生來說自然是無聊的,不出門就埋頭看紀錄片,出了門就只能去看展。現在回想反而要感謝異國他鄉的孤獨與不安,把展覽之於我的意義從“景點”延伸到了日常生活。 Houston Natural Sciences MuseumTripadvisor上排名第一的景點,二十四刀的票價,讓人提不起興趣的natural sciences,周四下午的免費時段是解決這些矛盾衝突的最好辦法。有非常多要收費的特展,我只選擇了Butterfly Dome 參觀。進去先是充滿童真童趣的昆蟲介紹,玻璃盒子里用水果切片養著各種令人噁心的生物。然後就走到了一個玻璃穹頂的大溫室,像是 新加坡 濱海公園Cloud Forest的迷你版,只是為了保證蝴蝶的生存沒有開空調,濃重的濕熱氣息和參天的異國植物讓人仿佛置身熱帶雨林。雖然參觀者在這裡也不會變成香妃,但蝴蝶的密度足以讓人,特別是小朋友們歡欣雀躍。伸手去招引和逗弄蝴蝶都是被允許的,蝴蝶也完全不怕人,安靜地在人們的衣襟上停留。這個特展的紀念品非常得“誘人”,三美金一盒的油炸昆蟲擺滿了自動售貨機,從蟑螂到螳螂無所不有。

在於蝴蝶玩耍一番之後才終於進入正題,比起藝術館總有清晰的時間或者流派作為脈絡,“自然科學”就像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大雜燴, 比如 非洲 的動物、 德州 沿海的生態環境、化學元素周期、古生物化石。再加上這個所謂的頭名景點其實在規划上少有缺憾,方位圖上只有每個展廳的名字,也就是些捐贈人的姓名,卻不介紹展廳的內容,讓人參觀起來頻頻感到迷茫。驚喜也就隱藏在這些紛繁複雜之中, 比如 完美符合斐波那契數列的鸚鵡螺、絕妙抽象畫一般的樹幹化石、馬卡龍一般顏色鮮艷造型整齊的深海貝殼還有晶瑩剔透、酷似蟹爪菊的輝銻石。

真正吸引我的展覽其實都和自然科學關係不大,古 埃及 展的內容非常豪華,一進又一進的展廳擺放著不同年代的木乃伊, 美國 人似乎總喜歡把木乃伊當做是某種神秘的科學。我最喜歡的“Animal in Art”是一個以動物為創作對象的藝術家協會的巡展,用一種非常符合人類審美的方式,來展現動物處在自然中的寧靜與怡然。博物館上下四層,兩個小時就可以毫無遺憾地結束參觀。雖然來的是自然科學博物館,但我的喜好並不藉由展品的稀缺性或者科學性來決定,始祖鳥的化石或是 非洲 獅子的標本對於我來說就只是一個“擺設”而已,看重得還是“美”,或者是人們賦予物質的意涵。
Holocaust Museum, Houston大屠殺紀念館在全 美國 就兩家,另外一家在 華盛頓 。 休斯頓 有榮幸與首都併列是因為這裡作為港口,接收了從 歐洲 經 古巴 輾轉到 美國 的猶太難民,數量並不算大,對於大部分的休斯敦人,或者 德州 人來說,這是一個“別人家的故事”,而對於一輩子沒有接觸過猶太人的東亞人來說, 歐洲 歷史上的這一片黑暗就更加的陌生遙遠,不過是課本上的《安妮日記》,或者《奧斯維辛沒有新聞》罷了。

博物館的外形在非常直白地模仿一個被煙熏黑的焚化爐,裡面的展覽有猶太人的歷史, 歐洲 排猶運動的由來,納粹的興起與發展,各個集中的慘狀,這些非常廣泛,與人類歷史進程,而不是這座城市的關聯的內容。但也有戰時 休斯頓 報導納粹大屠殺的舊報紙,難民們隨身攜帶的小皮箱和身份文書,這些真實到觸目驚心的展品。但所有的文字介紹中,都以 美國 為主語透露出濃濃的“恩主”般的驕傲與自豪, 美國 是自由的, 美國 人民是善良的,但卻看不見更為普世的正義感和同情心。

紀念館有很多儀式性的空間,“焚化爐”的正中是一個小劇場,播放的訪談片畫質非常糟糕,但是在大屠殺幸存者還能夠情緒激動地表達痛苦與不平,能夠輕易伸手揩拭淚水的時候拍攝完成的,與現在常見的那些白髮蒼蒼的虛弱老人顫抖著聲音回憶往事相比,充滿了憤怒氣息。出口處純白明亮的房間刻滿了 休斯頓 人在大屠殺中失去的親人的名字,室外的黑色 大理 石紀念碑則作為另一個表達哀思的場所。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Museum District 的車站就設在MFA背後,體現出了它在這個地區的重要地位。美術館的特展都是重量級的, 比如 說之前的草間彌生,現在的德加,還有我之前在 舊金山 亞洲 藝術博物館看過的 臺北 故宮的珍寶展。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草間彌生的“世界盡頭”裝飾藝術展,門票二十五刀。我去到的時候展期最後一個周末的周五,猴子村冷冷清清的街道上居然出現了往不到盡頭的人龍,第一次讓我感受到了自己居住的是一個人口超過兩百萬的 美國 大城 市。在排了四十多分鐘之後,我終於被引進美術館,但卻被告知,今日的票已經售罄。無奈的我只能與廳堂里的大南瓜合影,然後參觀一下博物館自有的極簡主義畫作。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能碰到德加展我就已經覺得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了,更何況是號稱1980年以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德加展。德加雖然與莫奈馬奈都是好友,但他嚴格來說並不算是印象派的一員,一個很明顯卻總是被人忽略的特點就是——他極少在自然中作畫。以前喜歡德加只是單純迷戀芭蕾舞裙上迷離的光影,但驚喜地發現德加也會用畫筆記錄他的 新奧爾良 之旅,用青銅做小芭蕾舞女,甚至在晚年對攝影技術有所涉獵。美術館做了很多努力想要擴展和延伸參觀者的體驗。 比如 說加五塊錢換來的導覽儀並不是照著牆上的文字介紹讀,而是有更深入的敘述, 比如 館長講到他策展的原因和遇到的困難,古典油畫方面的工作人員則談到德加作品與安格爾之間的相似, 歐洲 歷史的專家則會解讀畫作內容的歷史意義。現場還有志願者(基本上是老人家)帶著“please talk to me”的的徽章,專門配參觀者聊藝術,不過我的一個問題就把一位老奶奶問住了——“為什麼德加把他的姓從De Gas改為Degas?”。紀念品也非常誘人,德加難得創作的扇面畫被真的做成了摺扇,但可惜買回來都沒怎麼用過。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常設展的水平則和 休斯頓 這個城市在 美國 的地位差不多,平庸,但不算沒有看點。博物館分做兩棟樓,一棟做特展,還陳列 亞洲 藝術,美洲原始藝術, 非洲 藝術,另外一棟則是真正的“高雅”——1900年前的 歐洲 藝術。中間用一條霓虹燈管般迷離的地下 通道 連接。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東亞藝術乏善可陳,伊斯蘭藝術的亮點則在於對藍色的使用,滿屋子的 印度 雕塑都比不上一個現代藝術家用鋁製生活用品堆出來的裝置,錶面白得刺眼,在地上卻可以落下五彩的光斑——現今 印度 生活。美洲和 非洲 ,這些被視為“原始”的部分我就匆匆掃過了。一是不瞭解他們的歷史文化,二是從感官上來說他們就是“不美”的。剛開始在 美國 看博物館時還嘗試瞭解這些遙遠陌生的文明,可是看多了也就心安理得的麻木了。雖然還不敢理直氣壯地把他們分出三六九等,只是認定他們的文化我欣賞不來,也就不必浪費時間了。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在 通道 的另一邊,陽光通過特殊的穹頂照亮古 希腊 的彩陶罐,古 羅馬 的石膏雕塑,也照亮坐在地上聆聽講解的學童們。一派溫暖、和樂、文明、高雅的氣象。一樓的很多雕塑和古文明的遺跡都沒有開放,二樓的繪畫作品也都是 美國 各地博物館的標配。南方的 意大利 ,北方的 荷蘭 和 法國 ,文藝復興,巴 洛克 ,洛可可,浪漫主義,印象派,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羅丹的雕塑放在正對著downtown的窗戶前面,遠遠只見得一個帶著脈脈青銅光輝的輪廓,背著連綿的天際線。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比較有新意的展示方法則是佈置了一個十九世紀收藏家的小小房間,展示宗教畫、肖像畫、還有博物學方面的收藏,解釋說明有厚厚一本小冊子,坐在正中間的椅子上仰頭欣賞,低頭對照,仿佛可以感覺到舊書那種親切的霉味。遠遠望過去肖像畫中有一片模糊的棕黃色,走近看才發現是一塊銹跡斑斑的小鏡子。深棕紅色的木雕鏡框非常精美,我忍不住把目光從自己的面龐上移開自習欣賞雕花,下麵還是纏枝花,頂部卻是骷髏圖案,讓人猛然一驚,恍如賈瑞手翻過的風月寶鑒,腦海裡不禁迴蕩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離鏡花辭樹”的哀嘆,又或者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紅顏枯骨”。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在村裡逛博物館,最大的好處就是完全不需要有時間方面的擔憂,看到喜歡的作品就毫無顧忌地停下來欣賞,看著夏 加爾 作品上的女人橫躺在一捧玫瑰花上,我坐在地上望著畫就顯得再正常不過了。也有時間仔細閱讀作品的介紹,瞭解一副創作在十五世紀的 荷蘭 ,以聖克裡斯多夫帶著耶穌穿過罪惡世界為主題的油畫,為什麼能夠與五百年後達利的超現實主義作品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RienziRienzi是MFA的一處分館,主要展示裝飾藝術。 美國 人似乎很喜歡把“老”房子滿滿噹噹地擺上古董傢具、油畫珍玩,修葺好天花板和外牆,開放給人參觀。 Rienzi就是這樣一棟坐落在 休斯頓 西北 富人區River Oak的宅邸,規模不算大,歷史不算悠久,現在的主人也還會在節慶時利用它,但平日里對公眾開放。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已經不止第一次在參觀博物館時有拜訪別人家的錯覺。空無一人的幽深庭園,推門之後有西裝革履的“Butler”笑臉相迎,然後再緊緊併攏膝蓋,在繡著暗花的 長沙 發上只坐前四分之一耐心等待。在講解員到來之前我拿眼偷偷瞟了幾眼桌子上的相框,雖然畫質相差很大,但是照片上的女子都有著古典式的美貌,穿著同一件婚紗曉得燦爛,背景就是窗外的陽臺和噴水池。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講解員是一個臉上溝壑縱橫,行動遲緩,言語混沌的老太太。看著她艱難地辨認卡片上手寫的講稿,恨不得自己拿過來閱讀。雖然沒有太明白主人的家世背景和人物關係,但至少瞭解到牆角的座鐘是由 德國 匠人打造,屋頂的彩繪則是 意大利 畫家的手筆,主卧床上的織物則是來自 墨西哥城 。主人專門開闢了一間Mexico Room,殖民時代的各種顏色鮮明,粗撲中帶著性靈裝飾沖淡了纖巧的氛圍,也不會讓我時時刻刻把它和 芝加哥 的Driehaus比較。屋主人熱衷於瓷器的收藏,但並不對真正的東方藝術品感興趣,填滿四壁的是 歐洲 幾家老牌工坊的作品。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博物館的內容雖然乏善可陳,但製作精美的宣傳冊卻可以擺滿一桌子。從上面瞭解到花園似乎是這裡的一大亮點,每年隨著時間的推移水仙、杜鵑、玫瑰次第怒放,屆時還會有相應的園藝活動舉辦。當我望著滿園的濃綠暗自遺憾時,卻發現了一種宣傳冊上遺漏的植物——月桂樹。雖然只是瘦瘦的一株,還應為太高讓我難以辨認出那些散髮著誘人甜香的黃色顆粒,但這熟悉的香味還是把我的思緒帶回了無數個飄蕩著桂花芬芳的熟悉地方。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Contemporary Arts Museum, Houston (CAMH)從外形上來說,這是一間很合格的當代藝術博物館,當代到我圍著它轉了一圈都沒有找到入口在哪裡。金屬質感的外牆也發著幽幽的藍光,瓦楞質地把藍天白雲、陽光綠樹轉化為一片混沌。我找不到的入口其實遠看非常明顯,從屋頂上劈下來的純 白水 泥正三角型把外牆撕開一道幽微的裂縫,博物館就躲在裡面那個不透明的玻璃門後面。但沒有常設展的CAMH嚴格來說只能算是一個藝廊,和街道兩旁其它的gallery和studio相比只不過是占地大一點,還有就是不賣作品罷了。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室內分為上下兩層,底層沿著天花板開了一排窗戶,有光線可以透進來,但是整個氛圍還是陰森得像一個冷庫,是兩位以字體設計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北方藝術家的展示空間。上層全靠人工照明,但給人溫和寧靜之感,腳下的木地板也是家常花樣。展示的是三位長住 休斯頓 的藝術家的作品,恰巧都是生於 德州 的女性。 德州 在人們的成見中一直是與Masculinity聯繫在一起的,所以當地的女藝術家就需要探索自己的“發聲”方式。 Thedra是成長於美墨邊境的激烈女權主義者,在24歲發現自己罹患乳腺癌之後創作了一組以乳房的變形和拳曲頭髮的棕皮膚娃娃為主要元素的藝術品,探討身體、性別、家庭、人際,並沒有力求震撼,但濃艷的顏色和粗糙的質感中流露出無盡的掙扎。 Amy是一個用老式平價相機,堅持手工沖印的攝影師,通過作品無法推測攝影師本人的身份、年齡、地域等任何標簽,但卻可以窺伺到一顆敏感的心。另外一位是Susie,根據算法在畫布上排布三角形或者是線條,被壞掉的電視啟發創作大幅的彩色網格。就連作品介紹都需要查著字典才能理解的我,自然不能說自己懂得什麼當代藝術。因為是當地藝術家,博物館會在展覽期間與作者一同開辦工作坊,或是單方面的介紹宣講,或是對談,也有與藝術家一同創作的機會。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Houston Center for Photography (HCP)HCP是一處三開間小房子,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而更像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協會。有舒適的空間給學生們上課,沖洗照片,互相交流,或者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欣賞影集。三分之一的展示空間密集懸掛著學生們習作,基本上都取景於 休斯頓 當地,但手法都非常感性,有弄得化不開的個人情緒附在畫框上。從別人鏡頭裡審視這個城市仿佛扒著人家的窗帘縫兒往裡偷窺,既激動又彆扭。
休斯頓自助遊攻略
↑休斯頓 三分之二的主要空間則是以審視槍支為主題的攝影師聯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切入點,瞭解隨身攜帶槍支的女人,拍下她們的照片,瞭解她們的經歷或者是恐懼。每一個人都信誓旦旦地說槍支讓她們感到安全,從鏡框里蔓延出來的不只是鮮明的色彩,濃烈的南方氣息,還有充斥在茫茫曠野之間的恐懼感。孩子們拿著專門的兒童來複槍,畫面輕鬆明快如童裝廣告,別有用心的攝影社還為了凸顯反差,請孩子們用歪歪扭扭的手筆寫下自己最害怕什麼,答案分別是恐龍,熊和僵屍。另外還有攝影師記錄槍支的個個切麵,冷靜地展示火藥與鋼珠,瞄準鏡與上面的污痕。這種對於槍支問題的討論方式,比起論文,或者論戰,都更加直接有效。

相關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