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歸來不看瓷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吃飽喝足了,我們決定先前往最核心的區域--歷代古窯。

不過,瓷器這東西,走馬觀花就沒意思了,它好玩在懂的人能說出的那些道道上,由此原因,古窯區在設置上很聰明地把一個小博物館放在了進門後第一站,說是博物館,其實就是一間小房間隔成兩半,用最快的辦法教你一些皮毛的瓷器知識,就好比有個導游先給你介紹了一遍,你才知道怎麼去看,否則那一個個窯也不過就是一個個土堆放點柴火燒一下而已,這麼玩就沒意思了。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話說目前在 景德鎮 發掘到的最早的瓷器是在唐朝及五代時期的,不過基本都是青瓷和白瓷。到了宋朝,青瓷和白瓷的一種中間產物--青白瓷,在 景德鎮 燒制 成功 ,美其名曰“宋影青”,有“假玉器”的美稱。而其中的最大特色,則是“開片”。

不少人見過一種帶冰裂紋的瓷器。青綠色或青灰色的釉面上,散佈著長短、深淺紛歧的裂紋。裂紋天然延長、交織,與青釉搭配調和,相得益彰,給單色的器物平添了自然的裝飾,甚至能給人一種美感,似乎可以聽到小巧的冰裂之聲。

這種冰裂紋,行話叫“開片”。它本來確實是一種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脹繫數大,瓷器燒成冷卻的時分,縮短幅度大的胎體就會把玻璃質的釉層拉碎,釉面呈現開片。但因為胎體自身完好,並且胎釉連繫結實,釉層即便開裂,也不會剝落或起翹,不影響使用。

“開片”瓷器最有名的屬哥窯。關於哥窯瓷的開片曾有一個故事。 浙江 龍泉 縣,有章生一、章生二兩兄弟,弟兄倆各主一窯。生二嫉妒哥哥的身手,一次,在哥窯行將出窯的時分,從窯口澆進一瓢冷水,好端端的一窯瓷器釉子悉數開裂了,沒想到,呈現了意想不到的美感,哥窯也因而當選宋代五窯。古代文獻都說,哥窯專燒開片瓷,弟窯也就是 龍泉 窯,燒無開片的 龍泉 青瓷。可是現代古陶瓷研討者發現,宋代文獻里隻字沒有哥窯和弟窯的記錄,這個故事是從元到明逐步編出來的。但是,故事固然荒謬,倒也點出了瓷器驟冷開裂這個技能上的要害問題。專家們在 龍泉 縣境內進行了大面積的窯址查詢和開掘,並未找到專燒哥釉瓷的哥窯,卻一致以為:帶開片的哥釉瓷就是 龍泉 窯局部窯場的一種產物。它的開片技能,受的是同處 浙江 的南宋官窯的影響。

“開片” 這種裝飾辦法的呈現,與宋代的文明風氣和審美情味極端調和。讀讀宋詞:頓挫頓挫的節拍,細膩婉約的情調;看看宋畫:爐火純青的文字,歸隱田園的意境;聽聽宋歌:憑欄懷古的低吟,嘈嘈切切的琴音……宋代文明培養了官哥瓷器共同的審美價值,把青白瓷的美,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仿宋朝哥窯開片魚耳爐: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下麵這個開片,底下有一個蓮花底座,我猜是用來盛放熱水溫酒的,最上面有個長相類似蟾蜍的小動物憨態可掬,老婆親切地稱它為 “蛤蛤瓶”。沒辦法,她這個人就喜歡搞個 大新 聞,但其實 too young too naive。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到了元朝,就開始大量使用了我們現在最熟悉的“青花瓷”。在明朝青花瓷的做工造詣到達了一個巔峰。這並非說青花瓷就是發明於元朝,其實考古發掘已經發現了唐朝的青花瓷碎片,但是質量還很差。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 中國 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 景德鎮 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 清康 熙時發展到了頂峰。不過他的孫子乾隆有一種迷之自信和農家樂審美,不是很喜歡青花反而喜歡顏色雜亂的,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國家寶藏》第一季第一集的“各種釉彩大瓶”。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瞭然,
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
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
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
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到了清朝,青花瓷一開始是主流,但逐漸地,粉彩瓷和郎紅釉瓷也開始嶄露頭角。

粉彩瓷器是 中國 清代漢族傳統彩瓷品種之一。康熙晚期創製,是釉上彩的一種,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其烘燒的溫度較五彩低,色彩柔和淡雅,又稱軟彩。註意了,這是一種“釉上彩”,先燒制好了之後再畫的粉彩,並且粉彩裡面還有砷化合物。它最大的特點是顏色類別特別多樣,繁花似錦的感覺。我老婆覺得瓷器上面搞這個多顏色反而顯得很LOW,很農家樂。
我其實不同意她,但是我沒告訴她嘿嘿。 郎紅釉又名“牛血紅”,創始於十八世紀 景德鎮 窯,它是我國傳統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郎紅釉以銅為著色劑,在平焰窯中,用松柴還原焰高火度(1300℃以上)燒成。傳統的郎紅釉對燒成的氣氛、溫度要求很嚴,燒制一件 成功 的產品非常困難,史上有“若要窮,燒郎紅”之諺。

清康 熙時期仿明宣德寶石紅釉所燒的一種紅釉。因康熙時郎廷極督理 景德鎮 窯務時仿燒 成功 ,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稱郎紅。郎窯紅釉色彩鮮艷奪目,釉面有大片裂紋,並有不規則的牛毛紋。郎紅釉器以尊、瓶等大件陳設器居多,偶見小件器物。造型以瓶、碗、盤為多見,其中笠式碗、觀音尊等,都是康熙朝的典型器。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郎紅釉,淡紅色部分一般是銅元素,黑色部分一般是鐵元素,中間的過渡線,據師傅說,在煤氣火焰下會偏白,如下圖,在柴火下會偏黃,如下圖下麵兩個小的。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角落裡的郎紅釉和頂上作為吊燈的瓶底落款: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到了近代,白瓷上的彩繪成了一種風潮,第一次真正把 中國 的陶瓷和水墨畫結合了起來。其中最有名的屬代號 7501的毛主席專用彩繪瓷,稱為“毛瓷”。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博物館通往手藝作坊的路上有一段殘垣斷壁,是當年的古窯遺址發現後特意留下的年代圖鑒,整個文化堆積層平行分了很多層,每一層都是一個朝代的手工藝品的見證。從上往下經歷了民國遺跡,清光緒遺跡,明萬曆,明嘉靖,明永樂,元代粗坯瓷片,如同在時光的倒流中見證白雲蒼狗。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下麵,跟著我們前往幾個大作坊,去看看那裡的老師傅們是怎麼從石頭開始一步一步做成足夠放入窯中的瓷坯的吧!

古窯共有4大作坊,3號和4號由於淡季暫時關閉,留下了主攻原材料處理成土坯的一號作坊和在土坯基礎上精修的2號作坊。 1號作坊全景: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XX曾經記載一個瓷器的誕生需要經過72個大步驟和無數小步驟,粗略的來說製作流程大致是:

原料收集 -踩泥-拉坯-日曬收水-印坯-利坯-挖足-施釉-釉上彩-陰干收水

下麵跟著作坊的老師傅們一步一步來學:

第一步:原材料-踩泥
大家都知道,做瓷器的土不是一般的泥土,而是高嶺土,實際上是高嶺土和瓷石土的混合料。 景德鎮 是以出產白瓷而聞名世界的,其白瓷瓷胎從很早的年代起就使用高嶺土加瓷石兩種原料製作(即陶瓷工藝界所說的“二元系統”)。高嶺土與瓷石,在我國古代文獻中雖無嚴格的定義,但若仔細體會那些忠實記述 景德鎮 陶瓷工藝的文獻,還是可以瞭解它們的差別的。

明•宋應星在1636年刊印的《天工開物》捲中《陶埏•白瓷》記述 景德鎮 瓷器瓷胎製備工藝時說: 土出 婺源 、 祁門 二山:一名高粱(嶺)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 開化 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和合,瓷器方成。

文獻談到高嶺土時所說的“其性堅硬”或“性硬”,均指該類粘土在高溫下成瓷時的性能而言。也就是說,狹義的瓷土在焙燒成瓷時極易癱塌,而高嶺土則不軟化,故曰“性硬”。可知明清時代的 景德鎮 陶工是把高嶺土當作一種抗變形的原料摻進瓷胎的。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原材料按照配方揉合之後需要多次的用力擠壓從而讓各個原料充分融合,過程類似於和麵團為了讓面更加勁道,煮了不爛。通常如下圖,是用腳踩的,這樣可以利用自身的體重。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第二步:拉坯-日曬收水

泥糰子踩好之後就開始拉坯了。這一步應該是普通人最熟悉的了,一個旋轉著的圓盤,一雙巧手把泥土慢慢做成了各種迴轉體的瓷器。與外面不同的是,為了保證傳統風格,這個轉盤不使用馬達,而是純手工的,每做一個新的碗之前,師傅都要拿根木棍子頂著圓盤使勁轉,然後利用剩餘的一些慣性,在圓盤停止之前快速完成一個,之後再用棍子重新加速。

拉坯完成之後,需要曬太陽收一些水分,拉坯時候為了輕鬆變形內部水分含量很高,必須去掉一部分才能讓質地變硬迎接下一步操作。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第三步: 印坯-利坯

印坯,顧名思義,就是在坯件上印東西,如下圖,收水後的毛坯會一個個倒扣在一個做成圓錐形狀的模子上用力按壓,目的是為了對形狀進行微調,讓每一個碗的形狀基本統一。此時如果印模上有一些花紋就會印到碗的內側。

利坯的師傅正好不在,簡單說一下,就是對外表的一個精修,去除一些毛邊,毛刺,錶面有異物的就弄掉之類的。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第四步: 挖足

挖足也很容易理解,師傅用竹片沿著碗底劃,隨著旋轉,碗底會逐漸出現一個高起的突台,也就是碗的足底。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第五步:施釉

之後就是上釉了,調配好的釉倒在一個大缸里,師傅用毛刷把釉裡裡外外緊緊裹住毛坯,釉在經過燒窯之後會變得晶瑩剔透。
在底部落款處,師傅把一張寫著“ 景德鎮 窯”的紙貼上,之後用釉直接包裹住,由於釉的包裹,在燒的過程中紙張上的水粉字不會脫落(因為被壓住了),從而顯現出的落款經久不衰,無法刮掉。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景德鎮自助遊攻略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第六步: 釉上彩-陰干收水

上好釉的坯件需要先在陰暗處風乾,之後就到了水彩作畫的一步,由於展示區是先上釉再畫,因此稱為釉上彩,與之相對的也有釉下彩,先畫水彩再用釉包住。

水彩畫好之後,和之前一樣,疊起來陰暗處風乾。

相關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