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說走就走的周莊之旅(用時半天,夠任性吧~)











張廳原名怡順堂,建於明代,清初轉讓張姓,改為玉燕堂,俗稱張廳。張廳前後七進,房屋70餘間,占地1800多平方米,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廳旁箬涇河穿屋而過,正所謂"橋自前門進,船從家中過"。作為殷富人家的宅第,張廳歷經五百多年滄桑,但氣派依舊。走過沿街的門廳,面前是一個天井,綠意盎然。兩側是低矮的廂房樓,上下落不都設蠡殼窗戶。在漫長的歲月中遭到損害的磚雕門樓,堅實的 石柱 ,細膩精良的雕飾,仍不難看出張廳昔日的風采。大廳軒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見的木鼓墩(柱礎),這是明代建築的明顯標誌。廳堂內佈置著明式紅木傢具,張燈結彩,迎送賓客。牆上懸掛著字畫,-副對聯尤其引入註目,上聯是"轎從門前進",下聯是"船自家中過"。仔細琢磨,對聯十分貼切地寫出了張廳的建築特色。











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碧水泱泱,綠樹掩映,欵乃聲聲的小船在橋洞穿過。橋邊,一年四季都有來自各地美術院校的師生,在全神貫註地寫生,攝影愛好者則端起照相機,選擇最佳的拍攝角度。站在市河一側舉目望去,鑰匙形的雙橋連同不遠處的清代石拱橋——太平橋,一個鏡頭可以攝下市河上的三座古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