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嫩大叔的克裡米亞半環島之旅
吃飽喝足了,坐上公交去參觀下赫爾松涅斯遺址 赫爾松涅斯遺址 Херсонес
是古 希腊 的一個殖民地,建於2500年前,殖民地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由來自赫拉克裡亞·潘提卡的移民沿黑海海岸建立。是 俄羅斯 的“ 龐貝 古城”。“赫爾松涅斯”在古 希腊 語中意為半島,這個景點良心的不要門票
昔日的輝煌只剩下了殘垣斷壁 海邊的銅鐘 沿海岸線前進 遺址中心
回到市區已經傍晚時分,吃吃喝喝回賓館結束一天的行程
D3今天的目的地是35號炮台遺址和蘇聯二戰要塞遺址
35號炮台距離市區較遠,建議乘坐出租車前往,公交車返回市區
出租車可以提前聯繫酒店訂車
35號炮臺車站,非常有特色
正門和宣傳卡車
參觀內部免費但是不能拍照,有俄語講解。。。
現在為大家介紹一下35號炮台
第35號炮台——在二戰期間 德國 人的記錄里,它叫做“馬克西姆·高爾基二號炮台”,是 塞瓦斯托波爾 保衛戰期間這座城市的兩大門神之一。
熟悉蘇德戰爭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另外一座門神叫做“馬克西姆·高爾基一號炮台”。蘇聯守衛者稱之為“第30號炮台”。兩個炮台是戰爭期間環繞 塞瓦斯托波爾 12個永久性要塞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兩個炮台里配有雙聯裝305毫米口徑海岸炮,射程44公里,位置一南一北,第35號炮台位於 塞瓦斯托波爾 市中心以南,直線距離11.2公裡外的海岸高地上,第30號炮台位於 塞瓦斯托波爾 市中心北,直線距離大約為5公里。由於 塞瓦斯托波爾 的海岸大部分是峭壁,不利攀登,從海面上發動對這座城市的兩棲登陸和攻擊可能性很小,納粹德軍的進攻主要來自 塞瓦斯托波爾 的東部。根據地形的分佈,主要戰線又可以分為 東北 部和東南部,正好位於這兩座炮台的炮口之下。 這張圖片已經把兩個炮台的位置說得很清楚了,其餘可以對照圖例來看。
第30號和第35號炮台重炮射程所覆蓋的區域。一個炮台的覆蓋面積為近5000平方公里。在黑海中並不擁有制海權也無明顯優勢的德軍無法從海上進攻 塞瓦斯托波爾 。
實際上在戰鬥開始之前,蘇聯守衛者對 塞瓦斯托波爾 整體防禦已經基本上佈置妥當。大規模的、堅固的堡壘已經修建完畢,並通過地道以及各種方式連成網絡。守軍力量充足,武器裝備精良,除了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相對缺乏之外,彈葯補給基本無憂。整個防線大約分為三層。最外層距離 塞瓦斯托波爾 市區大約30公里,處於要塞重炮的攻擊半徑之內,可以得到充分保護。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軍本來並沒有把 克裡米亞 作為必須攻陷的戰略要地。但是在戰爭爆發一個月後,德軍發現從 克裡米亞 起飛的蘇軍戰機頻頻襲擊 羅馬尼亞 的油田,造成上萬噸原油損失,因此決定分兵攻占 克裡米亞 。1941年10月,剛剛打完世界上最大的殲滅戰 基輔 戰役的納粹德軍幾乎沒有休整,就立刻發動向 克裡米亞 的進攻。由二戰著名的指揮官馮·曼斯泰因上將率領的納粹德軍第11集團軍以及僕從國 羅馬尼亞 第3步兵軍很快渡過了分割 克裡米亞 和 烏克蘭 本土的彼列科普地峽,迅速地占領了 克裡米亞 自治 共和 國首都辛菲羅 波爾 ,在11月中旬占領了 克裡米亞 東部城市刻赤,基本上控制了整個 克裡米亞 半島。10月30日,德軍兵臨 塞瓦斯托波爾 城下。
塞瓦斯托波爾 的蘇聯守衛者主要是由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少將率領的第51集團軍(從 敖德薩 通過海路撤退而來)、奧克佳布爾斯基海軍中將率領的黑海艦隊以及一系列海岸守備部隊、海軍陸戰隊等組成,官方名字是 塞瓦斯托波爾 要塞區,以奧克佳布爾斯基為要塞司令。雙方的兵力一直在變化當中,總體上一直在增加。 塞瓦斯托波爾 保衛戰打了250天,德軍獲得了大量兵力增援,到1942年6月,德軍總兵力達到20萬人。 塞瓦斯托波爾 的守衛者也通過黑海艦隊源源不斷地運來各種兵員予以加強,最後的不完全統計表明大約有11-12萬人為了保衛這座城市而戰鬥。
塞瓦斯托波爾 保衛戰總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41年10月30日到1941年11月21日。這一階段大致為試探性的戰鬥。曼斯泰因通過這期間的戰斗大致形成了對 塞瓦斯托波爾 的三面合圍態勢,同時納粹空軍逐漸控制制空權,炸沉了黑海艦隊的主要作戰艦艇“紅色 烏克蘭 ”號輕巡洋艦,炸傷了“伏羅希洛夫”號重巡洋艦。但是從總體上來說,這一階段的進攻德軍並未取得很大進展。雙方在 塞瓦斯托波爾 戰線內外形成了對峙狀態。
12月17日,德軍發起第二階段的進攻,在北部取得一定進展,在南部則未能獲得 成功 。蘇軍通過黑海艦隊獲得了新的人員補充。雙方陷入鏖戰當中。12月26到12月31日之間,來自刻赤海峽東岸塔曼半島的蘇軍突然越過海峽,在 克裡米亞 東部城市費奧多西亞登陸,占領了 克裡米亞 東部的刻赤半島。德軍第42軍軍長斯波內克中將因為擅自撤退被逮捕,判處七年徒刑(1944年,他被認定參與了刺殺希特勒的活動而被處決)。
在刻赤半島登陸的蘇軍大約有兩個集團軍近20萬人,後來組成了克裡木方面軍,與 塞瓦斯托波爾 要塞區在 克裡米亞 半島上形成了東西呼應的態勢。曼斯泰因的德軍人數大大少於蘇軍,且腹背受敵,向 塞瓦斯托波爾 發動的第二階段進攻不得不暫停。隨後,曼斯泰因集中手裡的部隊,掉頭向東發動進攻,於1942年5月將克裡木方面軍幾乎全殲。後來蘇聯著名作家西蒙諾夫在他的戰爭三部曲小說里描述當時的慘狀:“刻赤海峽里飄滿了戰死者的無檐水兵帽。”這是因為黑海艦隊水兵和海軍步兵部隊大量上岸作戰,犧牲慘重所致。克裡木方面軍司令員科茲洛夫中將因為慘敗被斯 大林 降級至少將,雖然後來又升至中將,但是此生再也沒有晉升。據說科茲洛夫跟大本營派駐該方面軍代表、紅軍總政治部主任麥赫利斯有矛盾,這是克裡木方面軍失敗的重要原因。這就是題外話了。
這張截圖上大致可以看得到 克裡米亞 半島的地形和城市。可以看到 塞瓦斯托波爾 與左下角 羅馬尼亞 港口城市康斯坦察的距離,也就可以理解 塞瓦斯托波爾 基地對於 羅馬尼亞 油田所構成的威脅。蘇軍從費奧多西亞登陸之後,控制了刻赤半島,戰略態勢本來有利於自己。遺憾的是他們遇上了曼斯泰因這樣強硬的對手,最終大敗而歸。
在丟掉刻赤半島的橋頭堡後, 塞瓦斯托波爾 要塞便獨木難支。曼斯泰因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加強他的第11集團軍,同時從希特勒處獲得了大量新的技術裝備和空軍力量。里希特 霍芬 的第8航空軍被加強到 克裡米亞 ,加強對 塞瓦斯托波爾 要塞區的空襲。為了對付第30號和第35號炮台的305毫米大炮以及堅固的炮台防彈層,曼斯泰因甚至調來了重達1350噸的800毫米口徑列車炮,也就是 大名 鼎鼎的“多拉”大炮,此外還有460毫米和600毫米口徑的臼炮,專門用來對付防守堅固的工事。這樣,在 塞瓦斯托波爾 的戰鬥當中,德軍獲得了完全的制空權,不但能夠壓制地面部隊,對黑海艦隊的補給運輸、協同作戰也構成了嚴重威脅。另一方面,德軍在重炮火力上也遠超蘇軍,成為蘇軍要塞炮台的殺手 德軍800毫米口徑重炮“古斯塔夫”,昵稱是“多拉”大炮。花費了巨資研製,本來是打算用在 法國 人的馬奇諾防線上,後來被部署到東線。這東西的運輸和保養特別費勁。上圖可以看到,它的轉移和發射需要鋪設兩條平行鐵路才能做到。所以“多拉”在整個戰爭當中並未發揮特別大的作用。後來它一度被部署到斯 大林 格勒、 列寧格勒 和 華沙 ,但每次部署時間都太長,剛剛進入實戰狀態,戰場形勢就已經發生改變,它也沒有投入實戰。戰爭結束前被 德國 人拆毀了。曼斯泰因能夠弄來“多拉”,並不惜工本地炮擊 塞瓦斯托波爾 ,從某種意義上證實希特勒對他的這員愛將實在是關愛有加。
1942年6月7日,在經歷了多日的狂轟濫炸之後,德軍向 塞瓦斯托波爾 發動了第三階段,也是決定性階段的進攻。在猛烈的炮火當中,雙方進行了激烈的交戰。德軍的主攻方向在北部防線,南部雖然戰事激烈,但是慘烈程度應該遜於北部戰線。具體的交戰過程,網上可以搜得到,我在這裡就不多寫了。7月4日,蘇軍在 塞瓦斯托波爾 的有組織抵抗全部結束。零星抵抗直到7月12日才漸漸平息下來。
此役蘇軍損失大約有12萬人,其中約有9萬人被俘(三分之二是傷員)。德軍損失數據爭議比較大,有說3萬人,有說7萬人。在這場戰役之後,德軍消除了來自 克裡米亞 半島的隱患,得以放手進攻 羅斯托夫 和斯 大林 格勒。 克裡米亞 半島起飛的 德國 軍機可以威脅到 新羅西斯克 等地,有效保護了南方集團軍群的右翼。但是戰役本身對於蘇軍來說也有其價值,那就是拖延了德軍向頓河- 羅斯托夫 -斯 大林 格勒一帶的進軍步伐。就像 基輔 戰役拖住了德軍進軍 莫斯科 的腳步一樣,蘇聯守衛者再次用慘烈的犧牲換來了時間。
1917年在彼得格勒兵工廠里的305毫米重炮半成品 發射狀態當中的第30號炮台重炮。在頭兩輪進攻當中,第30號炮台總共發射了1200多發炮彈,給德軍造成了巨大傷亡。但是重炮炮管磨損嚴重,在第三輪進攻到來之前,不得不更換了炮管。整個更換過程用時16天。 德軍抵近第30號炮台發動襲擊。看起來炮塔已經被破壞了。 被炸毀的重炮以及炮塔
以上便為炮塔簡介以及歷史照片 嘎斯卡車 反坦克炮 戰地東正教堂 炊事車和飯堂 要塞遺跡 野戰炮 正門飄揚著紅軍旗與 紅海 軍軍旗
是古 希腊 的一個殖民地,建於2500年前,殖民地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由來自赫拉克裡亞·潘提卡的移民沿黑海海岸建立。是 俄羅斯 的“ 龐貝 古城”。“赫爾松涅斯”在古 希腊 語中意為半島,這個景點良心的不要門票
昔日的輝煌只剩下了殘垣斷壁 海邊的銅鐘 沿海岸線前進 遺址中心
回到市區已經傍晚時分,吃吃喝喝回賓館結束一天的行程
D3今天的目的地是35號炮台遺址和蘇聯二戰要塞遺址
35號炮台距離市區較遠,建議乘坐出租車前往,公交車返回市區
出租車可以提前聯繫酒店訂車
35號炮臺車站,非常有特色
正門和宣傳卡車
參觀內部免費但是不能拍照,有俄語講解。。。
現在為大家介紹一下35號炮台
第35號炮台——在二戰期間 德國 人的記錄里,它叫做“馬克西姆·高爾基二號炮台”,是 塞瓦斯托波爾 保衛戰期間這座城市的兩大門神之一。
熟悉蘇德戰爭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另外一座門神叫做“馬克西姆·高爾基一號炮台”。蘇聯守衛者稱之為“第30號炮台”。兩個炮台是戰爭期間環繞 塞瓦斯托波爾 12個永久性要塞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兩個炮台里配有雙聯裝305毫米口徑海岸炮,射程44公里,位置一南一北,第35號炮台位於 塞瓦斯托波爾 市中心以南,直線距離11.2公裡外的海岸高地上,第30號炮台位於 塞瓦斯托波爾 市中心北,直線距離大約為5公里。由於 塞瓦斯托波爾 的海岸大部分是峭壁,不利攀登,從海面上發動對這座城市的兩棲登陸和攻擊可能性很小,納粹德軍的進攻主要來自 塞瓦斯托波爾 的東部。根據地形的分佈,主要戰線又可以分為 東北 部和東南部,正好位於這兩座炮台的炮口之下。 這張圖片已經把兩個炮台的位置說得很清楚了,其餘可以對照圖例來看。
第30號和第35號炮台重炮射程所覆蓋的區域。一個炮台的覆蓋面積為近5000平方公里。在黑海中並不擁有制海權也無明顯優勢的德軍無法從海上進攻 塞瓦斯托波爾 。
實際上在戰鬥開始之前,蘇聯守衛者對 塞瓦斯托波爾 整體防禦已經基本上佈置妥當。大規模的、堅固的堡壘已經修建完畢,並通過地道以及各種方式連成網絡。守軍力量充足,武器裝備精良,除了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相對缺乏之外,彈葯補給基本無憂。整個防線大約分為三層。最外層距離 塞瓦斯托波爾 市區大約30公里,處於要塞重炮的攻擊半徑之內,可以得到充分保護。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軍本來並沒有把 克裡米亞 作為必須攻陷的戰略要地。但是在戰爭爆發一個月後,德軍發現從 克裡米亞 起飛的蘇軍戰機頻頻襲擊 羅馬尼亞 的油田,造成上萬噸原油損失,因此決定分兵攻占 克裡米亞 。1941年10月,剛剛打完世界上最大的殲滅戰 基輔 戰役的納粹德軍幾乎沒有休整,就立刻發動向 克裡米亞 的進攻。由二戰著名的指揮官馮·曼斯泰因上將率領的納粹德軍第11集團軍以及僕從國 羅馬尼亞 第3步兵軍很快渡過了分割 克裡米亞 和 烏克蘭 本土的彼列科普地峽,迅速地占領了 克裡米亞 自治 共和 國首都辛菲羅 波爾 ,在11月中旬占領了 克裡米亞 東部城市刻赤,基本上控制了整個 克裡米亞 半島。10月30日,德軍兵臨 塞瓦斯托波爾 城下。
塞瓦斯托波爾 的蘇聯守衛者主要是由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少將率領的第51集團軍(從 敖德薩 通過海路撤退而來)、奧克佳布爾斯基海軍中將率領的黑海艦隊以及一系列海岸守備部隊、海軍陸戰隊等組成,官方名字是 塞瓦斯托波爾 要塞區,以奧克佳布爾斯基為要塞司令。雙方的兵力一直在變化當中,總體上一直在增加。 塞瓦斯托波爾 保衛戰打了250天,德軍獲得了大量兵力增援,到1942年6月,德軍總兵力達到20萬人。 塞瓦斯托波爾 的守衛者也通過黑海艦隊源源不斷地運來各種兵員予以加強,最後的不完全統計表明大約有11-12萬人為了保衛這座城市而戰鬥。
塞瓦斯托波爾 保衛戰總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41年10月30日到1941年11月21日。這一階段大致為試探性的戰鬥。曼斯泰因通過這期間的戰斗大致形成了對 塞瓦斯托波爾 的三面合圍態勢,同時納粹空軍逐漸控制制空權,炸沉了黑海艦隊的主要作戰艦艇“紅色 烏克蘭 ”號輕巡洋艦,炸傷了“伏羅希洛夫”號重巡洋艦。但是從總體上來說,這一階段的進攻德軍並未取得很大進展。雙方在 塞瓦斯托波爾 戰線內外形成了對峙狀態。
12月17日,德軍發起第二階段的進攻,在北部取得一定進展,在南部則未能獲得 成功 。蘇軍通過黑海艦隊獲得了新的人員補充。雙方陷入鏖戰當中。12月26到12月31日之間,來自刻赤海峽東岸塔曼半島的蘇軍突然越過海峽,在 克裡米亞 東部城市費奧多西亞登陸,占領了 克裡米亞 東部的刻赤半島。德軍第42軍軍長斯波內克中將因為擅自撤退被逮捕,判處七年徒刑(1944年,他被認定參與了刺殺希特勒的活動而被處決)。
在刻赤半島登陸的蘇軍大約有兩個集團軍近20萬人,後來組成了克裡木方面軍,與 塞瓦斯托波爾 要塞區在 克裡米亞 半島上形成了東西呼應的態勢。曼斯泰因的德軍人數大大少於蘇軍,且腹背受敵,向 塞瓦斯托波爾 發動的第二階段進攻不得不暫停。隨後,曼斯泰因集中手裡的部隊,掉頭向東發動進攻,於1942年5月將克裡木方面軍幾乎全殲。後來蘇聯著名作家西蒙諾夫在他的戰爭三部曲小說里描述當時的慘狀:“刻赤海峽里飄滿了戰死者的無檐水兵帽。”這是因為黑海艦隊水兵和海軍步兵部隊大量上岸作戰,犧牲慘重所致。克裡木方面軍司令員科茲洛夫中將因為慘敗被斯 大林 降級至少將,雖然後來又升至中將,但是此生再也沒有晉升。據說科茲洛夫跟大本營派駐該方面軍代表、紅軍總政治部主任麥赫利斯有矛盾,這是克裡木方面軍失敗的重要原因。這就是題外話了。
這張截圖上大致可以看得到 克裡米亞 半島的地形和城市。可以看到 塞瓦斯托波爾 與左下角 羅馬尼亞 港口城市康斯坦察的距離,也就可以理解 塞瓦斯托波爾 基地對於 羅馬尼亞 油田所構成的威脅。蘇軍從費奧多西亞登陸之後,控制了刻赤半島,戰略態勢本來有利於自己。遺憾的是他們遇上了曼斯泰因這樣強硬的對手,最終大敗而歸。
在丟掉刻赤半島的橋頭堡後, 塞瓦斯托波爾 要塞便獨木難支。曼斯泰因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加強他的第11集團軍,同時從希特勒處獲得了大量新的技術裝備和空軍力量。里希特 霍芬 的第8航空軍被加強到 克裡米亞 ,加強對 塞瓦斯托波爾 要塞區的空襲。為了對付第30號和第35號炮台的305毫米大炮以及堅固的炮台防彈層,曼斯泰因甚至調來了重達1350噸的800毫米口徑列車炮,也就是 大名 鼎鼎的“多拉”大炮,此外還有460毫米和600毫米口徑的臼炮,專門用來對付防守堅固的工事。這樣,在 塞瓦斯托波爾 的戰鬥當中,德軍獲得了完全的制空權,不但能夠壓制地面部隊,對黑海艦隊的補給運輸、協同作戰也構成了嚴重威脅。另一方面,德軍在重炮火力上也遠超蘇軍,成為蘇軍要塞炮台的殺手 德軍800毫米口徑重炮“古斯塔夫”,昵稱是“多拉”大炮。花費了巨資研製,本來是打算用在 法國 人的馬奇諾防線上,後來被部署到東線。這東西的運輸和保養特別費勁。上圖可以看到,它的轉移和發射需要鋪設兩條平行鐵路才能做到。所以“多拉”在整個戰爭當中並未發揮特別大的作用。後來它一度被部署到斯 大林 格勒、 列寧格勒 和 華沙 ,但每次部署時間都太長,剛剛進入實戰狀態,戰場形勢就已經發生改變,它也沒有投入實戰。戰爭結束前被 德國 人拆毀了。曼斯泰因能夠弄來“多拉”,並不惜工本地炮擊 塞瓦斯托波爾 ,從某種意義上證實希特勒對他的這員愛將實在是關愛有加。
1942年6月7日,在經歷了多日的狂轟濫炸之後,德軍向 塞瓦斯托波爾 發動了第三階段,也是決定性階段的進攻。在猛烈的炮火當中,雙方進行了激烈的交戰。德軍的主攻方向在北部防線,南部雖然戰事激烈,但是慘烈程度應該遜於北部戰線。具體的交戰過程,網上可以搜得到,我在這裡就不多寫了。7月4日,蘇軍在 塞瓦斯托波爾 的有組織抵抗全部結束。零星抵抗直到7月12日才漸漸平息下來。
此役蘇軍損失大約有12萬人,其中約有9萬人被俘(三分之二是傷員)。德軍損失數據爭議比較大,有說3萬人,有說7萬人。在這場戰役之後,德軍消除了來自 克裡米亞 半島的隱患,得以放手進攻 羅斯托夫 和斯 大林 格勒。 克裡米亞 半島起飛的 德國 軍機可以威脅到 新羅西斯克 等地,有效保護了南方集團軍群的右翼。但是戰役本身對於蘇軍來說也有其價值,那就是拖延了德軍向頓河- 羅斯托夫 -斯 大林 格勒一帶的進軍步伐。就像 基輔 戰役拖住了德軍進軍 莫斯科 的腳步一樣,蘇聯守衛者再次用慘烈的犧牲換來了時間。
1917年在彼得格勒兵工廠里的305毫米重炮半成品 發射狀態當中的第30號炮台重炮。在頭兩輪進攻當中,第30號炮台總共發射了1200多發炮彈,給德軍造成了巨大傷亡。但是重炮炮管磨損嚴重,在第三輪進攻到來之前,不得不更換了炮管。整個更換過程用時16天。 德軍抵近第30號炮台發動襲擊。看起來炮塔已經被破壞了。 被炸毀的重炮以及炮塔
以上便為炮塔簡介以及歷史照片 嘎斯卡車 反坦克炮 戰地東正教堂 炊事車和飯堂 要塞遺跡 野戰炮 正門飄揚著紅軍旗與 紅海 軍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