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之日惹浮屠
日惹 (Jogyakarta) 是 印度尼西亞 爪哇島 中部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來 日惹 就是來看“浮屠”的。這裡有著與 中國 長城、 印度 泰姬陵、 柬埔寨 吳哥窟 一樣馳名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跡之一的婆羅浮屠。婆羅浮屠這個名字的意思很可能來自梵語"ViharaBuddhaUr",意思就是“山頂的寺廟”。 長相酷似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景區解說員正在介紹浮屠遺址重要內容。婆羅浮屠(BOROBUDUR)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寺廟佛塔,有著10個層級平臺基座的佛龕、佛塔群的建築綜合體,全部是用各種形狀的火山石塊壘砌而成。據考證婆羅浮屠大概是建於公元六七世紀,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這座宏偉建築的時間和建築者。現在的介紹都是來自專家根據浮雕壁龕圖畫推論而已。
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譯過來的名稱。 佛塔起源於 印度 ,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 中國 以前, 中國 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的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古 印度 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婆羅浮屠方基座和圓塔座的建築設計思想體現了佛教的理念。浮屠第一層至第六層呈四方形,第七層至第九層呈圓形。第一至第三層是浮屠基礎,第四至第六層有蓮花盤坐的佛像雕刻在壁龕中,而從第七層至第九層的佛像端坐於鐘形圓塔中,第十層是一座直徑10米的鐘形高塔。
中國 有句老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佛教的七層佛塔是最高境界。
婆羅浮屠佛塔歷盡滄桑和劫難。據稱從八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傳入爪哇後成為國教逐步取代了 印度 教和佛教, 爪哇島 政治文化中心由 日惹 所在的 中爪哇 轉移到 東爪哇 地區。婆羅浮屠遭廢棄。但是也有認為是地震和火山噴發的原因造成破壞而被遺棄。
自然災害的影響肯定存在。印尼 爪哇島 地震頻繁,附近的活火山幾次爆發,將佛塔掩埋於火山灰、岩漿中。 天長 日久野草莽林,藻類和菌類植物的迅速繁殖,風吹雨打,嚴重侵蝕了佛塔。到1814年被 英國 人萊福士爵士發現時已經埋沒火山泥土的植物叢林中。萊福士曾動員200民工伐木清理做了初步的整復並向海外介紹為世人所知。到了1907年 荷蘭 人範多奇明進一步復修,並且運走了不少文物。
人為的破壞也是嚴重的。19世紀末,當時君王曾將佛塔內的一些藝術珍品作為禮物贈送給來訪的貴賓。外國的考古發掘隊也盜取部分文物,即使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聯合國資助下全面修複後還遭到伊斯蘭宗教極端分子炸毀破壞。所以很多壁龕中的佛像沒有頭顱,雕刻圖案殘缺不全。
20世紀初,經過多次修複和挖掘清理,這一沉睡了900多年的藝術瑰寶重見天日。1973年至1982年期間,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複工程,用了10年時間。當時印尼政府呼籲聯合國協助輓救這一歷史性建築,於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印尼政府共同主持,耗資1550萬美元,將120多萬塊石頭一一剝下,剔除腐爛植物,再噴灑先進的除草劑,然後再重新裝上。現在展示的描繪民間生活的壁龕雕刻曾經是埋藏在地下的,經過重新修複依然栩栩如生。
現在這裡山環水抱,林秀泉清,古木參天,已被闢為面積達85公頃的國家游覽勝地,並增建了許多游覽設施,每年都有約50多萬國內外游人到此旅游觀光。
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譯過來的名稱。 佛塔起源於 印度 ,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 中國 以前, 中國 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的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古 印度 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婆羅浮屠方基座和圓塔座的建築設計思想體現了佛教的理念。浮屠第一層至第六層呈四方形,第七層至第九層呈圓形。第一至第三層是浮屠基礎,第四至第六層有蓮花盤坐的佛像雕刻在壁龕中,而從第七層至第九層的佛像端坐於鐘形圓塔中,第十層是一座直徑10米的鐘形高塔。
中國 有句老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佛教的七層佛塔是最高境界。
婆羅浮屠佛塔歷盡滄桑和劫難。據稱從八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傳入爪哇後成為國教逐步取代了 印度 教和佛教, 爪哇島 政治文化中心由 日惹 所在的 中爪哇 轉移到 東爪哇 地區。婆羅浮屠遭廢棄。但是也有認為是地震和火山噴發的原因造成破壞而被遺棄。
自然災害的影響肯定存在。印尼 爪哇島 地震頻繁,附近的活火山幾次爆發,將佛塔掩埋於火山灰、岩漿中。 天長 日久野草莽林,藻類和菌類植物的迅速繁殖,風吹雨打,嚴重侵蝕了佛塔。到1814年被 英國 人萊福士爵士發現時已經埋沒火山泥土的植物叢林中。萊福士曾動員200民工伐木清理做了初步的整復並向海外介紹為世人所知。到了1907年 荷蘭 人範多奇明進一步復修,並且運走了不少文物。
人為的破壞也是嚴重的。19世紀末,當時君王曾將佛塔內的一些藝術珍品作為禮物贈送給來訪的貴賓。外國的考古發掘隊也盜取部分文物,即使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聯合國資助下全面修複後還遭到伊斯蘭宗教極端分子炸毀破壞。所以很多壁龕中的佛像沒有頭顱,雕刻圖案殘缺不全。
20世紀初,經過多次修複和挖掘清理,這一沉睡了900多年的藝術瑰寶重見天日。1973年至1982年期間,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複工程,用了10年時間。當時印尼政府呼籲聯合國協助輓救這一歷史性建築,於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印尼政府共同主持,耗資1550萬美元,將120多萬塊石頭一一剝下,剔除腐爛植物,再噴灑先進的除草劑,然後再重新裝上。現在展示的描繪民間生活的壁龕雕刻曾經是埋藏在地下的,經過重新修複依然栩栩如生。
現在這裡山環水抱,林秀泉清,古木參天,已被闢為面積達85公頃的國家游覽勝地,並增建了許多游覽設施,每年都有約50多萬國內外游人到此旅游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