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墨爾本NGV三年展
特別的值得一看,開闊視野,對這些作品不太瞭解,上網查資料摘錄部分介紹漲點知識 賴菲克·阿納多(Refik Anadol)的《量子記憶》(2020年)提取了互聯網上兩億多張與自然有關的圖片的數據集,並使用了一臺速度極快的量子計算機進行處理,該量子計算機編有機器學習的算法。由此產出的實時視頻既可看作是自然世界的另一維度,也可看作是我們對自然的數字化記憶的極端可視化結果。吸引眼球的視覺效果和附帶的音頻由人工智能(AI)運行的生成算法和量子計算合作譜寫而成。量子計算是一種新型計算,使用了亞原子世界獨特的物理原理。該作品將我們身邊日常的視覺數據,製成了代表我們對自然集體記憶的作品。通過這一作品,藝術家鼓勵我們想象這種實驗性電子技術的潛能,以及它為藝術和設計的未來帶來的巨大機遇。 《雲的形成》講的是通過仔細觀察,在身邊瞬間即逝的美好中找尋樂趣。這種紡織品的形態融合了光、建築和工藝,捕捉了雲層里短暫可見的熱、濕氣、粒子、光和空氣。在該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本迪克森(Bendixen)的製作團隊在幾個月的時間里,用針線手工摺疊和縫合了大量的紡織品。當紡織品從天花板上懸掛下來,線和縫線拉扯、摺疊紡織品,優雅的幾何形狀就此成形。在本次展覽的語境下,《雲的形成》讓自然之力煥然如生,正是這樣的力量吸引了J. M. W. 透納等浪漫主義畫家。 《植物園亭廊》是由 日本 建築師隈研吾和 澳大利亞 藝術家傑弗里· 尼斯 (Geoff Nees)合作設計的。建築結構是環形的亭廊,採用 日本 傳統木建築的建法製成,各部件通過張力和重力咬合(2020年)連接。亭廊內壁鑲嵌的木條源於1996至2010年“千禧年乾旱”期間 墨爾本 皇家植物園倒塌或砍掉的樹木。其中有些樹木在 歐洲 殖民之前就有了,而另一些則標志著植物園作為科研和植物分類學基地的進化歷程。重要的是,用於植物園亭廊的植物物種是依顏色標記的,而非按照分類排序。通過優先關註自然現象而非科學秩序,設計師對殖民時代科 學的還原本質提出了質疑——這種思維方式與許多土著文化信仰和知識體系相悖。植物園亭廊為參觀者提供了思考的場所,幫助參觀者記起我們與自然以及彼此的關係。作為一場感官體驗,植物園亭廊也是一條走廊,通往 韓國 藝術家李禹煥的畫作《對話》(2017年),引人思索該作品的哲學本質。 這個展廳展出了超過140幅十九世紀的畫作,讓人想起了十八、十九世紀 巴黎 年度沙龍和 倫敦 皇家學院的掛畫展出方式,也就是如今所說的“沙龍掛畫”。到了19世紀中期,沙龍通常會把展品從地板一直掛到天花板。參觀者有時會帶著望遠鏡來觀展,就是為了欣賞那些“遠在天邊”或掛在展廳天花板附近的作品。在電影發明之前, 巴黎 沙龍和皇家藝術學院的展覽吸引了來自各個社會階層的人,是當時傳播與參觀者相關的視覺文化的主要工具。《沙龍與燈光》(2020年)的意圖是在二十一世紀背景下重現十九世紀參觀者的興奮體驗,為新一代的參觀者再造一個半世紀前的激動感受。現代照明和投影技術與令人身臨其境的聲音景觀相結合,為我們的這個時代重現偉大展覽的喧囂力量。 塔伯·羅巴克(Tabor Robak)的作品是高度細節化的計算機生成動畫,包括源自各種數字和有機來源的圖像,如微生物學、高級機器人技術、數據存儲和聖像。牆壁周圍是“三賢”——最有可能喚起人工智能(AI)的技術生命形式,包括地理成像和製圖、軍事科學和武器化、高頻交易和醫療保健。《巨型生物》是一個發光的、巨大而空曠的空間,它創造了一個聖所、一個科幻反烏托邦,反映了在我們當前社會的發展軌跡上,人們賦予人工智能的神話和神祗一樣的重要性。該藝術裝置所表現的美學是數字的、有機的、想象的也是真實的,展現了先進技術同時帶來的風險和益處。通過展現這種複雜性,羅巴克希望參觀者能對人類與技術關係中的倫理和哲學含義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