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陵園:領會聖雄甘地寬廣的心胸(印度游記之四)
到 印度 的第二天參觀游程排得滿滿的除了庫杜布高塔﹑胡馬雍陵﹑賈瑪清真寺外,還有甘地陵(Raj Ghat)。甘地陵位於 新德里 東郊的朱木拿河畔,莫漢達斯• 卡拉 姆昌德•甘地(1869﹑10﹑2-1948﹑1﹑30),作為 印度 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和 印度 國大黨領袖,領導 印度 人民通過“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為爭取平等權利,要求結束 英國 對 印度 的統治,要求國家獨立而進行鬥爭;1947年8月15日 印度 贏得了獨立,但5個月後甘地卻被一個 印度 教極端分子刺殺,甘地被稱為 印度 的國父。
我們來到靜靜地座落在 新德里 市區一角的甘地陵,陵園大門由持槍者把守,以保證園內游人的安全。 (守衛甘地陵大門的持槍者,不知道是保安,還是士兵?)
進入大門後走過長長的 通道 ,一路上看到許多穿著統一制服的學生,他們看到我手中對著他們的照相機鏡頭,都友好地向我們招手致意。 (穿著 印度 特色校服的學生們)
我們向右轉彎,走上了圍在甘地墓四周草坪的圍牆上。這時,我們才發現,與古 印度 人的庭院建築式的陵墓不同的是,這裡沒有高大的 印度 或伊斯蘭建築,呈凹形的陵墓中央只有一座高約1米,長寬約3米的四方形低矮的黑色 大理 石平臺。平臺所在的位置就是甘地遺體焚化之處;在平臺的四周則是大片翠綠的草地和幾顆高大的樹木;墓地外圍用比草地高出四五米的圍牆圍了起來。 (甘地墓四周是平坦的草坪和幾棵 大樹 ,草坪被四五米高的圍牆圍住)
我們站在正方形陵墓的外圍牆上,遠遠地看到不少 印度 人走到“聖雄”甘地的陵墓前拜謁。我也走下圍牆,來到陵墓的入口,脫去鞋子,踏著淺藍色的塑料地毯,走進陵墓的中心,近距離瞻仰這位為爭取 印度 人民的自由而做出卓越貢獻的甘地的陵墓。
甘地陵只是一個象徵性陵墓,裡面沒有埋葬甘地的遺體。按 印度 教風俗,死者必須在死後 24 小時內火化,然後把骨灰撒入聖河。甘地被暗殺後,就在這裡火化,他的骨灰分別撒在 恆河 和 印度 最南端科摩林角附近的 印度 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三個海水會合的洋面上;為了永遠紀念 印度 人民尊敬的領袖甘地,在他的火葬地修建了這座陵墓。 (甘地陵墓普通、簡樸得如同甘地朴素的生活)
甘地陵墓沒有任何裝飾,極其普通、簡樸;陵墓正面刻著 印度 文:嗨!羅摩!這是甘地遇難倒地時喊出的最後兩個字,羅摩是 印度 史詩《羅摩衍那》里的英雄,被認為是 印度 教中保護之神毗濕奴的化身。黑色 大理 石平臺後是盞長明燈,晝夜不熄,象徵甘地精神永存。人們在甘地墓前默默地懷念這位活在 印度 人民心中的英雄,領會其“非暴力”的寬廣的心胸。 ( 印度 人民在甘地墓前默默地懷念這位活在他們心中的英雄)
由於時間較緊,我們沒有進入陳列著與甘地有關的資料、遺物照片和圖書的甘地紀念館。
在第二天的游程安排中,還有幾個“車觀”的景點:我們在 新德里 的東南部,在大巴車上觀看了被稱為第二個 悉尼 歌劇院的蓮花廟。蓮花廟的外貌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故稱蓮花廟。蓮花廟高34.27米,底坐直徑74米,由三層花瓣組成,全部採用白色 大理 石建造。蓮花廟建成於1986年,是崇尚人類同源、世界同一的 大同 教的教廟。蓮花在 印度 教和佛教派中被奉為神物,在當代 印度 人心目中又貴為國花,所以蓮花廟建成後備受 印度 人的喜愛。 (備受 印度 人喜愛的蓮花廟)
離開甘地陵園,我們又在大巴車上觀看到了 印度 享譽世界的古老伊斯蘭文化建築名勝——紅堡(Red Fort);因為車子開在主幹道上,車速不能太低,大家在車上拍攝紅堡的效果不太好。阿力導游安慰大家說,我們過幾天到 阿格拉 時將實地參觀與 新德里 紅堡差不多的 阿格拉 紅堡。不過,幸運的是我還是拍攝到了 新德里 紅堡雄偉氣勢的拉赫爾門(Lahore Gate)的畫面。 ( 新德里 紅堡雄偉氣勢的拉赫爾門)
印度 德里是一個古都,後來在古都旁邊擴建了一座新的城市 新德里 。 新德里 和老德里中間隔著一座 印度 門, 印度 門以南為 新德里 , 印度 門以北為老德里;新、老德里分佈著眾多的歷史古跡和 新建 築,我在車內拍攝了眾多新舊德里的古建築,有歷代帝王留下的王城古堡。 也有 印度 教伊斯蘭教的古寺新廟。 就在夜幕降臨之後,我們在大巴車上夜觀了夜幕中的 印度 門(India Gate)。為了紀念在一戰中戰死的士兵,高42米的 印度 門的牆上刻著戰死的1.3萬名士兵的名字,因此, 印度 門又稱 印度 戰士紀念碑。 (夜幕中熠熠生輝的 印度 門)
大巴再開了一會兒,到一大道,因無法停車,只得在大道上兜圈子,總算隱隱約約看到了具有 歐洲 風味的 印度 式建築 印度 總統府,但是最終沒能看到游程中安排的可以“車觀”的現代德里的象徵 印度 國會大廈和酷似 巴黎 香榭麗舍大道的中央政府大道,是為遺憾。 (夜色中的 印度 總統府)
我們來到靜靜地座落在 新德里 市區一角的甘地陵,陵園大門由持槍者把守,以保證園內游人的安全。 (守衛甘地陵大門的持槍者,不知道是保安,還是士兵?)
進入大門後走過長長的 通道 ,一路上看到許多穿著統一制服的學生,他們看到我手中對著他們的照相機鏡頭,都友好地向我們招手致意。 (穿著 印度 特色校服的學生們)
我們向右轉彎,走上了圍在甘地墓四周草坪的圍牆上。這時,我們才發現,與古 印度 人的庭院建築式的陵墓不同的是,這裡沒有高大的 印度 或伊斯蘭建築,呈凹形的陵墓中央只有一座高約1米,長寬約3米的四方形低矮的黑色 大理 石平臺。平臺所在的位置就是甘地遺體焚化之處;在平臺的四周則是大片翠綠的草地和幾顆高大的樹木;墓地外圍用比草地高出四五米的圍牆圍了起來。 (甘地墓四周是平坦的草坪和幾棵 大樹 ,草坪被四五米高的圍牆圍住)
我們站在正方形陵墓的外圍牆上,遠遠地看到不少 印度 人走到“聖雄”甘地的陵墓前拜謁。我也走下圍牆,來到陵墓的入口,脫去鞋子,踏著淺藍色的塑料地毯,走進陵墓的中心,近距離瞻仰這位為爭取 印度 人民的自由而做出卓越貢獻的甘地的陵墓。
甘地陵只是一個象徵性陵墓,裡面沒有埋葬甘地的遺體。按 印度 教風俗,死者必須在死後 24 小時內火化,然後把骨灰撒入聖河。甘地被暗殺後,就在這裡火化,他的骨灰分別撒在 恆河 和 印度 最南端科摩林角附近的 印度 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三個海水會合的洋面上;為了永遠紀念 印度 人民尊敬的領袖甘地,在他的火葬地修建了這座陵墓。 (甘地陵墓普通、簡樸得如同甘地朴素的生活)
甘地陵墓沒有任何裝飾,極其普通、簡樸;陵墓正面刻著 印度 文:嗨!羅摩!這是甘地遇難倒地時喊出的最後兩個字,羅摩是 印度 史詩《羅摩衍那》里的英雄,被認為是 印度 教中保護之神毗濕奴的化身。黑色 大理 石平臺後是盞長明燈,晝夜不熄,象徵甘地精神永存。人們在甘地墓前默默地懷念這位活在 印度 人民心中的英雄,領會其“非暴力”的寬廣的心胸。 ( 印度 人民在甘地墓前默默地懷念這位活在他們心中的英雄)
由於時間較緊,我們沒有進入陳列著與甘地有關的資料、遺物照片和圖書的甘地紀念館。
在第二天的游程安排中,還有幾個“車觀”的景點:我們在 新德里 的東南部,在大巴車上觀看了被稱為第二個 悉尼 歌劇院的蓮花廟。蓮花廟的外貌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故稱蓮花廟。蓮花廟高34.27米,底坐直徑74米,由三層花瓣組成,全部採用白色 大理 石建造。蓮花廟建成於1986年,是崇尚人類同源、世界同一的 大同 教的教廟。蓮花在 印度 教和佛教派中被奉為神物,在當代 印度 人心目中又貴為國花,所以蓮花廟建成後備受 印度 人的喜愛。 (備受 印度 人喜愛的蓮花廟)
離開甘地陵園,我們又在大巴車上觀看到了 印度 享譽世界的古老伊斯蘭文化建築名勝——紅堡(Red Fort);因為車子開在主幹道上,車速不能太低,大家在車上拍攝紅堡的效果不太好。阿力導游安慰大家說,我們過幾天到 阿格拉 時將實地參觀與 新德里 紅堡差不多的 阿格拉 紅堡。不過,幸運的是我還是拍攝到了 新德里 紅堡雄偉氣勢的拉赫爾門(Lahore Gate)的畫面。 ( 新德里 紅堡雄偉氣勢的拉赫爾門)
印度 德里是一個古都,後來在古都旁邊擴建了一座新的城市 新德里 。 新德里 和老德里中間隔著一座 印度 門, 印度 門以南為 新德里 , 印度 門以北為老德里;新、老德里分佈著眾多的歷史古跡和 新建 築,我在車內拍攝了眾多新舊德里的古建築,有歷代帝王留下的王城古堡。 也有 印度 教伊斯蘭教的古寺新廟。 就在夜幕降臨之後,我們在大巴車上夜觀了夜幕中的 印度 門(India Gate)。為了紀念在一戰中戰死的士兵,高42米的 印度 門的牆上刻著戰死的1.3萬名士兵的名字,因此, 印度 門又稱 印度 戰士紀念碑。 (夜幕中熠熠生輝的 印度 門)
大巴再開了一會兒,到一大道,因無法停車,只得在大道上兜圈子,總算隱隱約約看到了具有 歐洲 風味的 印度 式建築 印度 總統府,但是最終沒能看到游程中安排的可以“車觀”的現代德里的象徵 印度 國會大廈和酷似 巴黎 香榭麗舍大道的中央政府大道,是為遺憾。 (夜色中的 印度 總統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