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記憶—丹麥:國家從這裡開始》

《殘缺的記憶---- 丹麥 ,椰林:不可磨滅的石碑》(179)

“五月晴光照太清,四郎島上話牛耕;
櫻花吐艷梨花素,泉水噴去海水平。
灣畔人魚疑入夢,館中雕塑渾如生;
北歐 風物今觀遍,民情最美數丹京。”
\----郭沫若

每次出國之前都要預先做一些“預習功課”,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出發 丹麥 之前,在一份材料上看到了郭沫若先生寫的以上這首詩。這首詩寫於1959年5月,是郭先生當時訪問 丹麥 首都 哥本哈根 時的即興之作。據說,詩作原件保存在 中國 駐 丹麥 大使館中。在 丹麥 期間,我曾拜會駐 丹麥 大使館,問詢此事,不置可否;只好暫擱一邊。
我一向閱讀古典舊體詩詞功底淺薄,更談不上欣賞,拜讀此詩後,直觀的感覺是,作者有寫作舊體詩詞的功底,技巧嫻熟,結構完整,思想清晰,略感尚有雕琢的空間,倒是“即興之作”的特點。今抄錄於上,僅供各位參考。這是題外的插曲。 再補充一點,郭沫若先生於1959年6月率團房屋 芬蘭 ,同年7月,寫了一首《 赫爾辛基 》的詩,贊美 北歐 的奇特風光,風土人情。可見, 北歐 給郭先生留下了深刻,美好的記憶,不厭其煩的贊美,接二連三的不惜華美詞藻對 北歐 大加贊賞就是郭先生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
2009年6月,我也是在一個“晴光照太清”的大好天氣,驅車從 丹麥 首都 哥本哈根 出發,駛向中部的日德蘭半島,一路“森林疑嶺立,島嶼似星羅”(郭沫若:《 赫爾辛基 》),中午時分,來到日德蘭半島中部的小鎮,名叫Yelling(中文“椰林”)的小鎮。
小鎮不大,像 歐洲 國家的一般小鎮一樣,安靜,人少。可能是什麼節日,小鎮的中心廣場聚集老人許多的人,有的人扮裝成吉祥物,平時寂靜的小鎮出現了少有的熱鬧。
我閑坐在廣場咖啡廳的椅子上,一邊喝著紅茶,一邊沐育著 北歐 特有的陽光;一時大腦恍惚,反應遲鈍,似虛似實,飄飄然然,“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體驗完 歐洲 人的休閑的生活方式後,我們來到小鎮的教堂前。教堂同樣的不大,裝飾,結構十分簡陋,教堂的牆壁用石灰粉刷,體現著簡樸而久遠。
沒有尖尖的高塔,沒有莊嚴的鐘聲,少了一般教堂的威嚴和冷漠,多了溫暖的親 民和 體貼。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教堂的屋頂上矗立著一面 丹麥 國旗,迎風招展的國旗與簡陋的教堂形成強烈的反差,有一種說不出的不協調的感覺。
導游講,這就是椰林教堂;建於1080-1100年間,石磚材料,是建立在965-1080年間建造的三座木製教堂的原址基礎上的。教堂內部的佈置同樣的簡樸,親民。
教堂門前矗立著兩塊石碑,一大一小,大的石碑上刻有古老的耶穌像和古 北歐 文字----如尼字母。這是公元940年-986年在位的國王給他父母墳墓上立的墓碑。石碑上的古 北歐 文字是紀念國王的父母,及歌頌自己的豐功偉績的墓誌銘。碑文寫道:“哈拉爾國王下令為紀念父親高姆和母親翠拉而立此碑。哈拉爾征服了整個 丹麥 和 挪威 ,並使 丹麥 人成為基督教徒。”另一塊石碑是 丹麥 王室的創始人----老高姆王為自己的妻子泰婭皇后所立的石碑。
丹麥 人認為,這是“ 丹麥 ”國名第一次在 丹麥 國土上出現,高姆老國王及他的兒子哈拉爾國王確立了 丹麥 的疆土,創建了現在人們所知道的 丹麥 王國,他們是 丹麥 王室的先祖。這兩塊石碑標志著 丹麥 王國的誕生,記載著 丹麥 王族的歷史,在 丹麥 歷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印記。
教堂的兩側各有一個不高的土丘,據推測是國王的墓冢,幾個小孩跑上跑下,愉快的玩耍,不時傳來歡笑和叫聲。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椰林石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評估委員會是這樣描述的:

“椰林墓地的墳冢和一個古代 北歐 文字的石碑是 北歐 文化中的異教徒文化的典型範例,而其他 北歐 文字的石碑和教堂則詮釋了進入10世紀中期時, 丹麥 人逐漸基督教化的進程。”

我漫步在附近崎嶇的小路上。這裡無疑是 丹麥 人敬重的地方,而我感覺這裡更像一個人們休閑娛樂的地方,更像一個免費的公共公園。把看似兩個毫無關係的兩件事聯繫在一起,是 丹麥 人的一個生活創造。

我對生活在這片熱土的情感是簡單的,真實的,深沉的,是不可磨滅的……


2018年12月3日
圖片說明:圖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圖片拍攝時間:2009年6月。

相關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