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巴西看到的貧民窟是這個樣子的(小爬環球記)
一群十幾歲的黑人小孩,手拿各式武器,穿梭在貧民窟的小巷子之間,見人就射殺。
一輛載煤氣罐的貨車駛過,幾個孩子拿著武器一齊衝上去,停下煤氣車,躍上車座,見到鈔票就往兜里塞。警察一來,四散而逃,然後若無其事地繼續踢起足球。
“射手,還是射腳?你自己選” 毒品黑幫頭頭問。戰戰兢兢地,兩個6,7歲的孩子顫抖著舉起雙手。砰,砰,黑幫頭頭打穿了兩人的腳趾。
偏僻小街上,警察搶光了黑幫頭頭的積蓄。
以上,是 巴西 最有名的電影之一《上帝之城》的一些片段。它講述了 巴西 六十和七十年代貧民窟里的故事。從偷偷搶搶,到光天化日之下的槍戰,橫屍滿地。這些我們在電影里看看都觸目驚心的畫面,在 巴西 是真真實實的歷史。
讓人慶幸的是,現在大部分的貧民窟已是另一番景象。
考慮到貧民窟仍不一 定安 全,以及裡面的小巷子兜兜轉轉很容易迷路,我們找了個專門帶人去貧民窟參觀的公司跟著去。據他們老闆說,他們1992年就開始這項事業,是 里約熱內盧 最早帶游客去貧民窟的公司,那時候,貧民窟跟現在完全兩個樣子。
里約熱內盧 有超過1000個貧民窟,23%的人口都住那裡。里約600萬人口,也就是說,有130萬人是住在貧民窟里的。這個數字只要坐車在城裡兜一圈,就大概能估計個一二。除了一些高樓外,漫山遍野都是破舊漏風的小磚房。從 聖保羅 來里約的公路旁,更是一片連著一片的貧民窟。
我們去了兩個貧民窟,一個叫Rocinha,一個叫Villa Canoas。都是貧民窟,相同,卻也很不同。
坐著小巴車,我們來到Rocinha。Rocinha是 巴西 最大的貧民窟,官方數據和居民統計數據相差甚遠,取平均值的話,大概是15萬人。15萬人啊,在 歐洲 都算中型城市了吧。跟很多貧民窟一樣,它在一個小山頭上蔓延開來,坐落於城市最中心的位置,從山腰往下看,有山有海,風景還真不錯。Rocinha的旁邊就是São Conrado,里約最高檔的區域之一。
中心區寸土寸金,窮人本該都被趕到偏遠郊區,上班擠2個小時公交才到的。怎麼里約市中心卻隨處可見貧民窟呢?這得從貧民窟的歷史說起。
巴西 的貧民窟在 葡萄牙 語里叫favela,就跟英語里其他表示貧民窟的詞差不多意思, 比如 slum, shanty town, ghetto等等。最早最早的貧民窟建於19世紀末。剛剛打完Canudo戰爭的士兵們回到里約,卻仍沒有收到他們的工資。於是,士兵們決定在山頭安營扎寨,等著政府發工資。一天又一天過去了,工資仍沒有來。士兵們也沒有離開,建起了臨時的家。他們把占領的小山頭命名為Morro da Favela,也就是favela小山。Favela是他們在 巴西 東北 部打仗時,那裡常見的一種植物。
19世紀末還是 巴西 歷史上轉折性的時期。1888年,奴隸制被廢除;1889年, 巴西 從君主制變成了 共和 國。奴隸制被廢除後,成千上萬原本在農田裡工作的黑人奴隸,一下子沒有了工作。國家只管廢奴,但並沒有給他們提供什麼接下來的保障。於是,許許多多的黑人來到里約等 大城 市裡,尋找工作。
這時候的里約,還真需要大批的工人。 巴西 經濟發展得好,也希望自己的首都能跟 巴黎 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媲美,現在城裡不多的法式建築,就是那時候建起來的。建設城市的工人們,沒地方可住,便都住在離工作近的山丘上。往山上去只能靠步行,有錢人都看不上,便成了窮工人的天下。 ▲ 里約,面海依山而建
這,就是 巴西 貧民窟的開始了。再後來,因為不同的原因,又有越來越多的貧民窟出現。 比如 《上帝之城》里這個與電影同名的貧民窟,建立於20世紀六十年代。我特別想說說這段時期,因為讓我想起我國的城中村改造,但兩國政府之間的能力差距,實在懸殊。
從1940年開始,20世紀上半葉對貧民窟不管不顧的政府希望提升這裡居民的生活質量。到60年代,大清理真正開始,解決衛生問題,污水排放問題,用電問題,疾病問題等等。想法確實不錯。改造貧民窟自然要讓裡頭的居民去暫住其他地方,於是居民們被安置去了城郊。這些房屋計劃只是臨時住宅,所以質量很差,建好後也沒人管理。
貧民窟清理計劃並未根本解決窮人的住房問題,所以城市裡的貧民窟仍舊在增加。最終,清理計劃以失敗告終,政府認為這不是鏟除貧民窟的好方法。那些被牽走的居民們,最終也沒住進所謂升級的房子里。清理計劃的十幾年間,14萬人被迫遷移。他們失去了原本城市中心地帶的房子,但仍舊住在基本人權都無法滿足的住房裡。到今天,貧民窟的居民還是會因為城市建設所需,被這個貧民窟,趕到另一個貧民窟。
比起貧困,貧民窟更讓人害怕的是它的危險。就像《上帝之城》所展現的,70年代到90年代,貧民窟是被毒販子控制的。警察不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是共犯。從2008年開始,警察開始 平定 (Pacify)貧民窟,試圖趕走武裝毒販,讓貧民窟重回平靜。在Rocinha, 平定 是 成功 的。曾經最臭名昭著的上帝之城貧民窟,如今也安全祥和起來。但仍有一些貧民窟,根據我看新聞,只是從毒販之間的槍戰,變成毒販和警察之間的戰爭,受害的仍是居民。
我所見的Rocinha跟毒販子和槍戰沒什麼關係,有的是普通百姓、尋常人家的生活。Rocinha其實跟 中國 的城中村,以及小縣城沒什麼區別。雖然仍是貧民窟,這裡已被城市化,所以少了許多貧民窟的“特色”。大部分的房子是磚砌的,99%的人家有電,大部分人家有自來水管,許多人家有門牌號。有門牌號也就意味著,這裡的居民有地址,有身份,可以去銀行開戶,可以分期付款,可以計劃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城市夾縫中的人了。
對比其他貧民窟,Rocinha的基礎設施很不錯,甚至有一條公路通往山上。但由於這裡大部分的路仍窄小,居民們最喜歡用的交通工具是摩的。轟隆轟隆,可以自由穿梭各種羊腸小道。
Rocinha里什麼都有,超市、銀行、理髮店、餐館、醫院…… 反正,居民們的一切生活所需皆可滿足。跟我們一團的兩個 臺灣 人,一直在說,對比 印度 ,這裡簡直高級住宅嘛。當然,高級住宅是有些誇張的。這裡到處是陡坡,滿地的垃圾,人貼著人,小販吆喝,摩托聲轟隆,房屋只是可以住人罷了。但是,確實比我們想象中要好些。
在Rocinha住的大多都是有朝九晚五工作的人。他們開餐館做小生意,去酒店當服務生,給中高產階級當保姆,反正並非游手好閑之人。我們在街上、在餐廳、在海灘遇見的一個個面孔,他們之中的許多人,下班後,也就是回到Rocinha這樣的貧民窟里度過夜晚的吧。
雖然貧困,貧民窟卻有著高檔小區找不到的溫情。Wellington Pereira,44歲,是一名理髮師。在接受BBC人物採訪的時候,他眼裡含著淚說,Rocinha就像他的母親一樣。他很少離開Rocinha,因為在這裡,他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一切。貧民窟里的人互相都認識,他們一起建設這個屬於他們的社區,就像一家人一樣。
在Rocinha邊緣地帶,有個破舊的運動場。在我們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設施,嚮導卻無比自豪。她說,這是政府的工程,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給附近的居民。為什麼如此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放學回家後孩子們有處可去。或許聽著奇怪,孩子們放學不都回家嗎。但在 巴西 ,可沒這麼簡單,教育是個巨大的問題。公立學校每天只上4個小時的課,也就是說,到中午學生們就無事可做了。家長要工作,窮人更請不起保姆,孩子街上閑晃,接觸毒品,學會偷搶,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我們去的第二個貧民窟叫Villa Canoas。對比Rocinha,是個小不點,它只有2000個居民。Villa Canoas很幸運,從未被武裝毒販干擾過。走進它,不難發現毒販為什麼不來這裡。
我們從街上的一個小樓梯往下走,裡面是錯綜複雜的狹窄小道,只夠一人通過,兩人相遇都要側身。抬頭往上看,天空只有一條線。在這似地道的地方,就住著上千貧民窟居民了。房子,或者應該說房間,錯落在小道的兩邊。好多人家的大門都是打開的,大概在這夾縫中,小偷也不會進來吧。我得以窺見窺見他們的家。不需要太多眼,一眼即可看完幾乎整個家。
最讓人不舒適的,並非他們家裡的面積多小,而是這裡陰暗、潮濕、閉塞,還散著臭氣。一走進來就想逃離,更別說在這裡長期居住了。 我們遇上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baby,嚮導抱起她親了又親。她說,這個小baby剛出生的時候她就見過了。小baby在潮濕昏暗小巷裡搖搖晃晃地來回走著,她比我適應得好多了。人從一齣生開始,就是這樣的不同。
我常想讓 拉丁美洲 變成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方的緣由。如果說貧窮讓人走上犯罪之路, 亞洲 許多國家比拉美還窮,但比拉美安全多了。所以窮,並非唯一可解釋的因素。除了毒品問題外,我想,拉美的許多問題在殖民時期就埋下了種子。極少數白人,凌駕於大部分人之上。這種分裂持續了幾百年,小部分“貴族”所在意的,只有如何保持自己的特權和不公的現狀。
巴西 的奴隸制結束,和成為 共和 國之間,只間隔了一年,相隔時間之短,可見兩者之間緊密的聯繫。奴隸制結束前的 巴西 國王Pedro II 思想是很開放的,他會說14種語言,其中還包括中文!Pedro II 一直推動廢棄奴隸制,直到1888年廢奴 成功 。這也惹惱了那小部分因奴隸制得利的農場主,他們聯合軍隊,趕走了與他們利益所需不相符的皇帝。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果說在 中國 ,大部分窮人期望攀爬社會階梯的方式仍是認真讀書、努力工作,在 巴西 以及許多其他拉 美國 家,黑皮膚的窮人一生下來就能看到頭頂低矮的天花板。在貧民窟里,白人是不多的。或許正是因為這種一生下來如影隨形的不公感,那些走上街頭偷、搶甚至殺的小朋友、青少年和成人們,並不會有太多負罪感。
他們只是拿回被奪走了的罷了。
網站: www.trekkingbuns.com
聯繫方式:xintingwang@hotmail.com
微信公眾號:小爬環球記
一輛載煤氣罐的貨車駛過,幾個孩子拿著武器一齊衝上去,停下煤氣車,躍上車座,見到鈔票就往兜里塞。警察一來,四散而逃,然後若無其事地繼續踢起足球。
“射手,還是射腳?你自己選” 毒品黑幫頭頭問。戰戰兢兢地,兩個6,7歲的孩子顫抖著舉起雙手。砰,砰,黑幫頭頭打穿了兩人的腳趾。
偏僻小街上,警察搶光了黑幫頭頭的積蓄。
以上,是 巴西 最有名的電影之一《上帝之城》的一些片段。它講述了 巴西 六十和七十年代貧民窟里的故事。從偷偷搶搶,到光天化日之下的槍戰,橫屍滿地。這些我們在電影里看看都觸目驚心的畫面,在 巴西 是真真實實的歷史。
讓人慶幸的是,現在大部分的貧民窟已是另一番景象。
考慮到貧民窟仍不一 定安 全,以及裡面的小巷子兜兜轉轉很容易迷路,我們找了個專門帶人去貧民窟參觀的公司跟著去。據他們老闆說,他們1992年就開始這項事業,是 里約熱內盧 最早帶游客去貧民窟的公司,那時候,貧民窟跟現在完全兩個樣子。
里約熱內盧 有超過1000個貧民窟,23%的人口都住那裡。里約600萬人口,也就是說,有130萬人是住在貧民窟里的。這個數字只要坐車在城裡兜一圈,就大概能估計個一二。除了一些高樓外,漫山遍野都是破舊漏風的小磚房。從 聖保羅 來里約的公路旁,更是一片連著一片的貧民窟。
我們去了兩個貧民窟,一個叫Rocinha,一個叫Villa Canoas。都是貧民窟,相同,卻也很不同。
坐著小巴車,我們來到Rocinha。Rocinha是 巴西 最大的貧民窟,官方數據和居民統計數據相差甚遠,取平均值的話,大概是15萬人。15萬人啊,在 歐洲 都算中型城市了吧。跟很多貧民窟一樣,它在一個小山頭上蔓延開來,坐落於城市最中心的位置,從山腰往下看,有山有海,風景還真不錯。Rocinha的旁邊就是São Conrado,里約最高檔的區域之一。
中心區寸土寸金,窮人本該都被趕到偏遠郊區,上班擠2個小時公交才到的。怎麼里約市中心卻隨處可見貧民窟呢?這得從貧民窟的歷史說起。
巴西 的貧民窟在 葡萄牙 語里叫favela,就跟英語里其他表示貧民窟的詞差不多意思, 比如 slum, shanty town, ghetto等等。最早最早的貧民窟建於19世紀末。剛剛打完Canudo戰爭的士兵們回到里約,卻仍沒有收到他們的工資。於是,士兵們決定在山頭安營扎寨,等著政府發工資。一天又一天過去了,工資仍沒有來。士兵們也沒有離開,建起了臨時的家。他們把占領的小山頭命名為Morro da Favela,也就是favela小山。Favela是他們在 巴西 東北 部打仗時,那裡常見的一種植物。
19世紀末還是 巴西 歷史上轉折性的時期。1888年,奴隸制被廢除;1889年, 巴西 從君主制變成了 共和 國。奴隸制被廢除後,成千上萬原本在農田裡工作的黑人奴隸,一下子沒有了工作。國家只管廢奴,但並沒有給他們提供什麼接下來的保障。於是,許許多多的黑人來到里約等 大城 市裡,尋找工作。
這時候的里約,還真需要大批的工人。 巴西 經濟發展得好,也希望自己的首都能跟 巴黎 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媲美,現在城裡不多的法式建築,就是那時候建起來的。建設城市的工人們,沒地方可住,便都住在離工作近的山丘上。往山上去只能靠步行,有錢人都看不上,便成了窮工人的天下。 ▲ 里約,面海依山而建
這,就是 巴西 貧民窟的開始了。再後來,因為不同的原因,又有越來越多的貧民窟出現。 比如 《上帝之城》里這個與電影同名的貧民窟,建立於20世紀六十年代。我特別想說說這段時期,因為讓我想起我國的城中村改造,但兩國政府之間的能力差距,實在懸殊。
從1940年開始,20世紀上半葉對貧民窟不管不顧的政府希望提升這裡居民的生活質量。到60年代,大清理真正開始,解決衛生問題,污水排放問題,用電問題,疾病問題等等。想法確實不錯。改造貧民窟自然要讓裡頭的居民去暫住其他地方,於是居民們被安置去了城郊。這些房屋計劃只是臨時住宅,所以質量很差,建好後也沒人管理。
貧民窟清理計劃並未根本解決窮人的住房問題,所以城市裡的貧民窟仍舊在增加。最終,清理計劃以失敗告終,政府認為這不是鏟除貧民窟的好方法。那些被牽走的居民們,最終也沒住進所謂升級的房子里。清理計劃的十幾年間,14萬人被迫遷移。他們失去了原本城市中心地帶的房子,但仍舊住在基本人權都無法滿足的住房裡。到今天,貧民窟的居民還是會因為城市建設所需,被這個貧民窟,趕到另一個貧民窟。
比起貧困,貧民窟更讓人害怕的是它的危險。就像《上帝之城》所展現的,70年代到90年代,貧民窟是被毒販子控制的。警察不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是共犯。從2008年開始,警察開始 平定 (Pacify)貧民窟,試圖趕走武裝毒販,讓貧民窟重回平靜。在Rocinha, 平定 是 成功 的。曾經最臭名昭著的上帝之城貧民窟,如今也安全祥和起來。但仍有一些貧民窟,根據我看新聞,只是從毒販之間的槍戰,變成毒販和警察之間的戰爭,受害的仍是居民。
我所見的Rocinha跟毒販子和槍戰沒什麼關係,有的是普通百姓、尋常人家的生活。Rocinha其實跟 中國 的城中村,以及小縣城沒什麼區別。雖然仍是貧民窟,這裡已被城市化,所以少了許多貧民窟的“特色”。大部分的房子是磚砌的,99%的人家有電,大部分人家有自來水管,許多人家有門牌號。有門牌號也就意味著,這裡的居民有地址,有身份,可以去銀行開戶,可以分期付款,可以計劃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城市夾縫中的人了。
對比其他貧民窟,Rocinha的基礎設施很不錯,甚至有一條公路通往山上。但由於這裡大部分的路仍窄小,居民們最喜歡用的交通工具是摩的。轟隆轟隆,可以自由穿梭各種羊腸小道。
Rocinha里什麼都有,超市、銀行、理髮店、餐館、醫院…… 反正,居民們的一切生活所需皆可滿足。跟我們一團的兩個 臺灣 人,一直在說,對比 印度 ,這裡簡直高級住宅嘛。當然,高級住宅是有些誇張的。這裡到處是陡坡,滿地的垃圾,人貼著人,小販吆喝,摩托聲轟隆,房屋只是可以住人罷了。但是,確實比我們想象中要好些。
在Rocinha住的大多都是有朝九晚五工作的人。他們開餐館做小生意,去酒店當服務生,給中高產階級當保姆,反正並非游手好閑之人。我們在街上、在餐廳、在海灘遇見的一個個面孔,他們之中的許多人,下班後,也就是回到Rocinha這樣的貧民窟里度過夜晚的吧。
雖然貧困,貧民窟卻有著高檔小區找不到的溫情。Wellington Pereira,44歲,是一名理髮師。在接受BBC人物採訪的時候,他眼裡含著淚說,Rocinha就像他的母親一樣。他很少離開Rocinha,因為在這裡,他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一切。貧民窟里的人互相都認識,他們一起建設這個屬於他們的社區,就像一家人一樣。
在Rocinha邊緣地帶,有個破舊的運動場。在我們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設施,嚮導卻無比自豪。她說,這是政府的工程,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給附近的居民。為什麼如此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放學回家後孩子們有處可去。或許聽著奇怪,孩子們放學不都回家嗎。但在 巴西 ,可沒這麼簡單,教育是個巨大的問題。公立學校每天只上4個小時的課,也就是說,到中午學生們就無事可做了。家長要工作,窮人更請不起保姆,孩子街上閑晃,接觸毒品,學會偷搶,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我們去的第二個貧民窟叫Villa Canoas。對比Rocinha,是個小不點,它只有2000個居民。Villa Canoas很幸運,從未被武裝毒販干擾過。走進它,不難發現毒販為什麼不來這裡。
我們從街上的一個小樓梯往下走,裡面是錯綜複雜的狹窄小道,只夠一人通過,兩人相遇都要側身。抬頭往上看,天空只有一條線。在這似地道的地方,就住著上千貧民窟居民了。房子,或者應該說房間,錯落在小道的兩邊。好多人家的大門都是打開的,大概在這夾縫中,小偷也不會進來吧。我得以窺見窺見他們的家。不需要太多眼,一眼即可看完幾乎整個家。
最讓人不舒適的,並非他們家裡的面積多小,而是這裡陰暗、潮濕、閉塞,還散著臭氣。一走進來就想逃離,更別說在這裡長期居住了。 我們遇上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baby,嚮導抱起她親了又親。她說,這個小baby剛出生的時候她就見過了。小baby在潮濕昏暗小巷裡搖搖晃晃地來回走著,她比我適應得好多了。人從一齣生開始,就是這樣的不同。
我常想讓 拉丁美洲 變成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方的緣由。如果說貧窮讓人走上犯罪之路, 亞洲 許多國家比拉美還窮,但比拉美安全多了。所以窮,並非唯一可解釋的因素。除了毒品問題外,我想,拉美的許多問題在殖民時期就埋下了種子。極少數白人,凌駕於大部分人之上。這種分裂持續了幾百年,小部分“貴族”所在意的,只有如何保持自己的特權和不公的現狀。
巴西 的奴隸制結束,和成為 共和 國之間,只間隔了一年,相隔時間之短,可見兩者之間緊密的聯繫。奴隸制結束前的 巴西 國王Pedro II 思想是很開放的,他會說14種語言,其中還包括中文!Pedro II 一直推動廢棄奴隸制,直到1888年廢奴 成功 。這也惹惱了那小部分因奴隸制得利的農場主,他們聯合軍隊,趕走了與他們利益所需不相符的皇帝。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果說在 中國 ,大部分窮人期望攀爬社會階梯的方式仍是認真讀書、努力工作,在 巴西 以及許多其他拉 美國 家,黑皮膚的窮人一生下來就能看到頭頂低矮的天花板。在貧民窟里,白人是不多的。或許正是因為這種一生下來如影隨形的不公感,那些走上街頭偷、搶甚至殺的小朋友、青少年和成人們,並不會有太多負罪感。
他們只是拿回被奪走了的罷了。
網站: www.trekkingbuns.com
聯繫方式:xintingwang@hotmail.com
微信公眾號:小爬環球記